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个案研究--以社会认知理论为视角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一、绪论 | 第13-1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3页 |
(二)研究动机 | 第13-14页 |
1.理论需求 | 第13-14页 |
2.实践需求 | 第14页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第14-15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2.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7-33页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1.“自主学习”的概念界定 | 第17页 |
2.“课堂自主学习过程”的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1.自主学习三元交互理论 | 第19-20页 |
2.自主学习循环过程模式 | 第20-22页 |
(三)课堂自主学习过程的相关研究 | 第22-30页 |
1.课堂自主学习过程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22-24页 |
2.课堂自主学习过程的教学研究 | 第24-27页 |
3.课堂自主学习过程的学科研究 | 第27-28页 |
4.课堂自主学习过程的方法研究 | 第28-30页 |
(四)已有研究的启示与反思 | 第30-33页 |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 第33-41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33-34页 |
(二)研究过程 | 第34-3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35-39页 |
1.观察法 | 第35-37页 |
2.访谈法 | 第37-38页 |
3.实物收集法 | 第38-39页 |
(四) 资料的检证:多元资料的三角检证 | 第39-41页 |
1.研究对象三角检证 | 第39页 |
2.研究资料三角检证 | 第39-40页 |
3.研究方法三角检证 | 第40-41页 |
四、课堂自主学习过程的扎根理论研究 | 第41-49页 |
(一)课堂自主学习情境类型 | 第41-43页 |
1.编码过程 | 第41-42页 |
2. 内容分析 | 第42-43页 |
(二)课堂自主学习过程阶段 | 第43-45页 |
1.编码过程 | 第43-45页 |
2.内容分析 | 第45页 |
(三)课堂自主学习程度划分 | 第45-47页 |
1.编码过程 | 第45-46页 |
2.内容分析 | 第46-47页 |
(四)课堂自主学习过程理论框架架构 | 第47-49页 |
五、课堂自主学习过程的实践探索研究 | 第49-69页 |
(一)问题交互情境下的自主学习 | 第49-56页 |
1.问题交互情境分析 | 第49-51页 |
2.自主学习过程分析 | 第51-55页 |
3. 社会认知视角分析 | 第55-56页 |
(二)合作学习情境下的自主学习 | 第56-62页 |
1.合作学习情境分析 | 第56-58页 |
2.自主学习过程分析 | 第58-62页 |
3. 社会认知视角分析 | 第62页 |
(三)任务管理情境下的自主学习 | 第62-69页 |
1.任务管理情境分析 | 第63-64页 |
2.自主学习过程分析 | 第64-67页 |
3.社会认知视角分析 | 第67-69页 |
六、课堂自主学习过程的特性分析和策略建议 | 第69-78页 |
(一)课堂自主学习过程的特性分析 | 第69-72页 |
1.课堂自主学习过程与课堂学习情境相关 | 第69-70页 |
2.课堂自主学习过程受三元交互作用影响 | 第70-71页 |
3.课堂自主学习过程是一个渐进成长的过程 | 第71-72页 |
(二)课堂自主学习过程的策略建议 | 第72-78页 |
1.课堂自主学习过程的教学建议 | 第72-75页 |
2.课堂自主学习过程的学习策略 | 第75-78页 |
七、研究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附录一 编码体系 | 第87-88页 |
附录二 文本分析体系 | 第88-89页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第89-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个人成果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