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1 导论 | 第12-29页 |
| 1.1 研究的缘起 | 第12-15页 |
| 1.2 理论及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 1.3 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1.5 基本理论与核心概念 | 第24-27页 |
| 1.6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 1.7 重点、难点与可能的创新点 | 第27-29页 |
| 2 生态危机全球化及其根源透析 | 第29-54页 |
| 2.1 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危机的状况 | 第29-38页 |
| 2.2 生态危机的根源透析 | 第38-44页 |
| 2.3 生态社会的探索 | 第44-54页 |
| 3 生态社会思想史梳理 | 第54-68页 |
| 3.1 中国古代自然观 | 第54-56页 |
| 3.2 马克思的自然观 | 第56-57页 |
| 3.3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潮 | 第57-60页 |
| 3.4 生态学及生态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 | 第60-65页 |
| 3.5 社会有机体理论 | 第65-67页 |
| 3.6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67-68页 |
| 4 生态社会的内涵 | 第68-81页 |
| 4.1 生态社会的性质 | 第68-71页 |
| 4.2 生态社会的特征 | 第71-73页 |
| 4.3 生态社会的要素 | 第73-77页 |
| 4.4 生态社会的社会结构 | 第77-80页 |
| 4.5 生态社会的运行机制 | 第80-81页 |
| 5 生态社会的实现路径 | 第81-96页 |
| 5.1 革新文化观念,建立生态文化 | 第81-86页 |
| 5.2 科技技术生态化,发展生态科技 | 第86-89页 |
| 5.3 建立生态文明的经济体制,发展生态经济 | 第89-92页 |
| 5.4 实现生态生活方式转向,建立生态化消费模式 | 第92-94页 |
| 5.5 建立生态社会制度 | 第94-96页 |
| 6 生态社会的评价 | 第96-105页 |
| 6.1 生态社会评价意义 | 第96-98页 |
| 6.2 生态社会评价方法 | 第98-102页 |
| 6.3 生态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 第102-105页 |
| 7 中国生态社会构建探析 | 第105-118页 |
| 7.1 中国生态社会构建问题阈限 | 第105-109页 |
| 7.2 中国生态社会构建问题透析 | 第109-112页 |
| 7.3 中国生态社会构建路径探究 | 第112-118页 |
| 结束语 | 第118-120页 |
| 致谢 | 第120-1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2-136页 |
| 附录1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及参与的课题项目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