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电气化铁路论文--牵引变电所、变电设备论文

铁路继电器参数检测及触点退化机理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2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第9-10页
        1.2.1 国外研究概况第9页
        1.2.2 国内研究概况第9-10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0-12页
第二章 铁路继电器参数检测和时间参数计算第12-26页
    2.1 铁路继电器的工作原理第12-13页
    2.2 铁路继电器的电气性能退化试验第13-14页
    2.3 电气参数的检测系统第14-16页
    2.4 时间参数算法分析和计算第16-24页
        2.4.1 继电器动态特性分析及参数检测第16-18页
        2.4.2 触动时间的分析计算第18-21页
        2.4.3 动合超程时间的分析计算第21-22页
        2.4.4 其它时间参数的分析计算第22-24页
    2.5 本章小结第24-26页
第三章 触点退化后的形貌分析第26-38页
    3.1 磨损退化对触点形貌变化的影响第26-27页
    3.2 磨损触点表面三维形貌测量第27-31页
        3.2.1 三维形貌的测量方法第27-28页
        3.2.2 三维形貌参数定义及磨损触点测量数据第28-31页
    3.3 磨损触点表面三维形貌分析第31-34页
        3.3.1 三维形貌参数分析第31-32页
        3.3.2 触点表面SEM图像分析第32-34页
    3.4 磨损触点表面EDS结果分析第34-35页
    3.5 本章小结第35-38页
第四章 触点磨损表面的分形分析第38-50页
    4.1 分形理论及模型第38-40页
        4.1.1 分形理论第38页
        4.1.2 分形维数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第38-40页
    4.2 接触表面的分形表征第40页
    4.3 磨损触点图像的处理和分维计算第40-48页
        4.3.1 分形维数算法第40-41页
        4.3.2 磨损触点分形图像的处理第41-43页
        4.3.3 磨损触点分形维数的计算第43-48页
    4.4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五章 形貌参数和接触性能间关联性模型的建立第50-60页
    5.1 触点形貌参数的筛选第50-54页
        5.1.1 灰色关联分析法和熵权分析法第50-51页
        5.1.2 高权重形貌参数的选择第51-54页
    5.2 利用优化神经网络构建接触性能模型第54-58页
        5.2.1 BP神经网络算法和遗传算法第54-55页
        5.2.2 接触性能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第55-58页
    5.3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六章 总结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66-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接触阻尼特性及在转子动力学上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环境行为学的高速列车乘车空间的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