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创新研究--基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导论第14-39页
    一、研究的缘起第14-27页
        (一)大学教师发展:以制度创新为着力点第14-16页
        (二)国际背景:政府作为利益相关者的介入第16-19页
        (三)国内实践:绩效至上的政府强势主导第19-23页
        (四)回归学术“原点”:透过主体关系对制度创新的重新检视第23-27页
    二、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第27-34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27-28页
        (二)研究视角的切入第28-31页
        (三)研究的意义第31-34页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34-39页
        (一)研究思路第34页
        (二)研究内容第34-35页
        (三)研究方法第35-39页
第二章 研究综述第39-70页
    一、大学教师发展第39-51页
        (一)大学教师发展的多样定义第39-44页
        (二)大学教师发展的主要内容第44-46页
        (三)大学教师发展的实施方式第46-49页
        (四)大学教师发展的有效性研究第49-51页
    二、新制度主义理论第51-63页
        (一)新制度主义概述第51-56页
        (二)制度及其构成第56-59页
        (三)制度创新第59-63页
    三、新制度主义理论在我国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的应用第63-70页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教师发展制度的历史回顾第63-65页
        (二)制度视角下大学教师发展的现实审视与改革趋向第65-70页
第三章 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创新的理论界说第70-96页
    一、大学教师发展制度的概念诠释第70-76页
        (一)大学教师发展制度的概念界定第70-73页
        (二)大学教师发展制度的层次划分第73-74页
        (三)大学教师发展制度与其他大学教师制度的关系第74-76页
    二、大学教师发展制度的主要功能第76-82页
        (一)确定教师发展的现实空间第77-78页
        (二)促进教师在发展中的合作第78-79页
        (三)为大学教师发展提供稳定的激励第79-81页
        (四)塑造大学教师发展的基本模式第81-82页
    三、大学教师发展的制度创新第82-96页
        (一)制度创新的实质第82-84页
        (二)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创新的主体第84-87页
        (三)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创新的动力机制第87-96页
第四章 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创新的双重路径第96-133页
    一、政府主导型制度创新第96-108页
        (一)制度逻辑第96-102页
        (二)扩散机制第102-104页
        (三)政府主导型制度创新的价值与问题第104-108页
    二、教师主导型制度创新第108-115页
        (一)制度逻辑第108-111页
        (二)扩散机制第111-113页
        (三)教师主导型制度创新的价值与问题第113-115页
    三、“双重路径”中的主体关系第115-133页
        (一)主体关系分析模型第115-117页
        (二)不同制度创新类型的现实境遇第117-122页
        (三)行动集团理论下的三元主体第122-133页
第五章 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创新的“单主体困境”第133-164页
    一、“单主体困境”的成因第133-138页
        (一)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诺思悖论”和“有限理性”第133-135页
        (二)教师的“单位意识”和“平庸思想”第135-136页
        (三)高校的“科层体制”和不完全委托-代理关系第136-138页
    二、“单主体困境”的现实表现第138-144页
        (一)主体行为的策略性背离第138-141页
        (二)主体间关系的单向度约束第141-142页
        (三)制度创新过程的线性特征第142-144页
    三、“单主体困境”的制度分析第144-152页
        (一)制度的有效供给降低第144-147页
        (二)制度创新的交易成本提高第147-150页
        (三)制度创新的路径依赖增强第150-152页
    四、对“单主体困境”的路径突破第152-164页
        (一)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创新的双重“收益”第153-157页
        (二)对学术职业的重新审视第157-161页
        (三)对制度创新的理解转向第161-164页
第六章 高校“三元主体协作”制度创新的建构第164-206页
    一、“三元主体协作”制度创新的内涵特征第164-174页
        (一)制度创新主体的网络化结构第164-168页
        (二)大学教师发展的分工式协作第168-174页
    二、“三元主体协作”制度创新的理论逻辑第174-184页
        (一)以高教体系及师资结构的有序分化为前提第174-178页
        (二)以实现有序分化基础上的协作发展为目标第178-180页
        (三)以学术场域的组织变革为核心第180-183页
        (四)以制度实践的整体性发展为观照第183-184页
    三、“三元主体协作”中制度要素的合法性构建第184-193页
        (一)政策规制:确立教师发展的基本规则第185-187页
        (二)规范引导:形成一致的约束性期待第187-190页
        (三)文化培育:建构共同的信念体系和意义框架第190-193页
    四、“三元主体协作”制度创新的实现路径第193-206页
        (一)政府:构建外部支持保障体系第194-198页
        (二)高校:构建内部主体共生体系第198-202页
        (三)大学教师:形成个人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第202-206页
结语第206-211页
参考文献第211-224页
后记第224-22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第226页

论文共2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学生组织治理绩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3所沪浙地区本科高校实践分析
下一篇:中国共产党对北京高校的接管、改造与调整(1948-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