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口可变导向车道信号控制策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1-14页 |
1.2.1 可变车道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1.2.2 交叉口时空资源优化研究 | 第13-1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第2章 可变导向车道的设置特点 | 第18-27页 |
2.1 可变导向车道概述 | 第18-20页 |
2.1.1 可变导向车道的定义 | 第18-19页 |
2.1.2 可变导向车道的设置形式 | 第19-20页 |
2.2 可变导向车道的设置方法 | 第20-22页 |
2.2.1 应用条件 | 第20-21页 |
2.2.2 诱导标志 | 第21-22页 |
2.2.3 清空时间计算 | 第22页 |
2.3 可变导向车道的设置策略 | 第22-26页 |
2.3.1 设置目标及原则 | 第22-23页 |
2.3.2 控制方式分析 | 第23-25页 |
2.3.3 控制逻辑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设置可变导向车道的阈值条件及优化模型 | 第27-40页 |
3.1 车道功能属性改变的阈值条件研究 | 第27-31页 |
3.1.1 阈值确定流程 | 第27-28页 |
3.1.2 等车均延误模型的建立 | 第28-30页 |
3.1.3 模型求解思路 | 第30-31页 |
3.2 可变导向车道阈值曲线标定 | 第31-34页 |
3.2.1 交叉口基本假设 | 第31-32页 |
3.2.2 阈值曲线标定 | 第32-34页 |
3.3 可变导向车道信号配时优化模型 | 第34-39页 |
3.3.1 目标函数 | 第34-36页 |
3.3.2 约束条件 | 第36-37页 |
3.3.3 优化模型及函数求解 | 第37-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可变导向车道信号控制方案 | 第40-55页 |
4.1 可变导向车道系统控制策略分析 | 第40-43页 |
4.1.1 问题描述 | 第40页 |
4.1.2 车道功能转变触发时刻选择 | 第40-42页 |
4.1.3 可变导向车道系统控制流程 | 第42-43页 |
4.2 单进口道设置形式下信号控制方案 | 第43-48页 |
4.2.1 低流量状态下的配时优化 | 第43-46页 |
4.2.2 高流量状态下的配时优化 | 第46-48页 |
4.3 双进口道设置形式下信号控制方案 | 第48-54页 |
4.3.1 车道功能改变的判别方法 | 第48-50页 |
4.3.2 低流量状态下的配时优化 | 第50页 |
4.3.3 高流量状态下的配时优化 | 第50-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效果评价 | 第55-72页 |
5.1 单进口道设置形式下运行效果评价 | 第55-63页 |
5.1.1 交叉口相关参数 | 第55-56页 |
5.1.2 信号控制优化方案 | 第56-58页 |
5.1.3 运行效果对比分析 | 第58-63页 |
5.2 双进口道设置形式下运行效果评价 | 第63-71页 |
5.2.1 交叉口相关参数 | 第64页 |
5.2.2 车道功能转变的判别 | 第64-65页 |
5.2.3 信号控制优化方案 | 第65-68页 |
5.2.4 运行效果对比分析 | 第68-7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创新点 | 第73页 |
6.3 不足及展望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参与科研项目 | 第79-81页 |
附录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