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9页 |
1 生物丁醇研究现状 | 第8-9页 |
2 丁醇发酵代谢途径及关键酶 | 第9-10页 |
3 木质纤维素原料丁醇发酵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3.1 木质纤维素水解液中抑制物及其对丁醇发酵的影响 | 第10-11页 |
3.2 木质纤维素水解液丁醇发酵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4 Ca~(2+)对微生物生长和发酵的影响 | 第12-16页 |
4.1 细胞内Ca~(2+)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4.2 Ca~(2+)对细胞生理活动的影响 | 第14-15页 |
4.3 Ca~(2+)对梭状芽孢杆菌纤维素水解液丁醇发酵的影响 | 第15-16页 |
5 还原剂和电子传递载体对丁醇发酵的影响 | 第16-17页 |
5.1 电子传递载体对丁醇发酵的影响 | 第16-17页 |
5.2 还原性物质对丁醇发酵的影响 | 第17页 |
6 立题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7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8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Ca~(2+)对丙酮丁醇发酵的影响及其机制 | 第19-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3页 |
1.0 菌种 | 第19页 |
1.1 试剂及仪器 | 第19页 |
1.2 培养基 | 第19-20页 |
1.3 玉米秸秆水解液制备方法 | 第20页 |
1.4 外源Ca~(2+)对水解液丁醇发酵的影响 | 第20-21页 |
1.4.1 菌种活化 | 第20页 |
1.4.2 种子液制备 | 第20页 |
1.4.3 丁醇发酵 | 第20-21页 |
1.5 胞内Ca~(2+)抑制剂对丁醇发酵的影响 | 第21页 |
1.6 粗蛋白提取及浓度测定方法 | 第21页 |
1.7 关键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21-23页 |
1.7.1 EDH、BAD、BDH、CoA-T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1.7.2 乙酸激酶测定方法 | 第22页 |
1.7.3 丁酸激酶测定方法 | 第22页 |
1.7.4 辅酶ⅠNAD(H)含量及比例分析方法 | 第22页 |
1.7.5 辅酶ⅡNADP(H)含量及比例分析方法 | 第22页 |
1.7.6 ADP/ATP比例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1.8 胞内Ca~(2+)含量测定方法 | 第23页 |
1.9 糖和溶剂的测定方法 | 第23页 |
1.10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34页 |
2.1 外源Ca~(2+)对玉米秸秆水解液丁醇发酵的影响 | 第23-30页 |
2.1.1 外源Ca~(2+)对玉米秸秆水解液丁醇发酵溶剂产量的影响 | 第24页 |
2.1.2 外源Ca~(2+)对丁醇发酵底物消耗及产物生成的影响 | 第24-26页 |
2.1.3 外源Ca~(2+)对胞内外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 第26页 |
2.1.4 外源Ca~(2+)对丁醇发酵代谢过程中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第26-28页 |
2.1.5 辅酶ⅠNAD(H)及辅酶ⅡNADP(H)含量及比例分析 | 第28-30页 |
2.1.6 ADP/ATP含量及比例分析 | 第30页 |
2.2 胞内钙离子抑制剂BAPTA-AM对丁醇发酵的影响 | 第30-34页 |
2.2.1 BAPTA-AM对丁醇发酵代谢的影响 | 第30-31页 |
2.2.2 BAPTA-AM及外源Ca~(2+)对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 第31-32页 |
2.2.3 BAPTA-AM对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第32页 |
2.2.4 BAPTA-AM对辅酶含量及比例的影响 | 第32-33页 |
2.2.5 BAPTA-AM对ATP/ADP含量及比例的影响 | 第33-34页 |
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电子载体和还原物质协同CaCO_3提高玉米秸秆水解液丁醇发酵效率 | 第35-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1.1 菌种 | 第35页 |
1.2 试剂和仪器 | 第35页 |
1.3 培养基 | 第35页 |
1.4 高浓度玉米秸秆水解液的制备 | 第35页 |
1.5 电子载体和还原物质协同CaCO_3促进玉米秸秆水解液丁醇发酵 | 第35-36页 |
1.5.1 糖浓度单因素优化 | 第35-36页 |
1.5.2 碳酸钙添加量单因素优化 | 第36页 |
1.5.3 电子载体及还原性物质交互作用 | 第36页 |
1.6 测定方法 | 第36页 |
1.7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5页 |
2.1 糖浓度对溶剂产量的影响 | 第36页 |
2.2 碳酸钙添加量对溶剂产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2.3 还原剂和电子传递载体对溶剂产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1 电子传递载体对溶剂产量的影响 | 第37页 |
2.3.2 还原剂对溶剂产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2.4 电子载体与还原剂交互实验 | 第38-45页 |
2.4.1 中性红-Na_2S交互实验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2.4.2 核黄素-FeSO_4交互实验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2.4.3 中性红-FeSO_4交互实验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2.4.4 各实验条件下溶剂产量及比例分析 | 第42-44页 |
2.4.5 交互实验结果验证 | 第44-45页 |
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6-50页 |
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46-47页 |
2 讨论 | 第47-49页 |
2.1 钙离子对玉米秸秆水解液丁醇发酵过程的影响 | 第47-48页 |
2.2 电子载体和还原性物质对玉米秸秆水解液丁醇发酵过程的影响 | 第48-49页 |
3 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ABSTRACT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