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3.3 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2-29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2-25页 |
2.1.1 邻避设施 | 第22-23页 |
2.1.2 邻避冲突 | 第23-24页 |
2.1.3 治理模式 | 第24-25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5-29页 |
2.2.1 人性假设理论 | 第25-27页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7页 |
2.2.3 治理与善治理论 | 第27-28页 |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8-29页 |
第3章 地方政府邻避冲突的治理实践困境 | 第29-36页 |
3.1 城市邻避冲突案例:以湘潭市九华区垃圾焚烧厂为例 | 第29-31页 |
3.1.1 项目背景 | 第29页 |
3.1.2 案例描述 | 第29-30页 |
3.1.3 基本经验 | 第30-31页 |
3.2 地方政府邻避冲突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3.2.1 治理理念的缺失 | 第31页 |
3.2.2 决策机制的封闭 | 第31-32页 |
3.2.3 多元利益的博弈 | 第32-33页 |
3.3 地方政府邻避冲突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36页 |
3.3.1 传统观念及模式的束缚 | 第33-34页 |
3.3.2 沟通与监督机制的缺乏 | 第34页 |
3.3.3 政策价值的公共性偏离 | 第34-36页 |
第4章 境外邻避冲突的治理成功经验及借鉴 | 第36-40页 |
4.1 境外邻避冲突治理成功的相关经验 | 第36-37页 |
4.1.1 美国治理经验 | 第36页 |
4.1.2 新加坡治理经验 | 第36-37页 |
4.1.3 台湾地区治理经验 | 第37页 |
4.2 境外成功经验对地方政府治理的启示 | 第37-40页 |
4.2.1 公共意识与多元参与 | 第38页 |
4.2.2 政府执行与需求界定 | 第38页 |
4.2.3 补偿工具的有效利用 | 第38-40页 |
第5章 地方政府治理邻避冲突的路径选择 | 第40-45页 |
5.1 构建强化基础性政府权力 | 第40页 |
5.2 完善技术引入与利益补偿 | 第40-41页 |
5.3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和法规 | 第41-42页 |
5.4 双向参与协商机制的构建 | 第42-44页 |
5.5 从治理到善治的理念转型 | 第44-4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