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区用地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子分析--以河南省老君山旅游区三个旅游村落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18-20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1.1 乡村旅游 | 第21页 |
2.1.2 山地旅游 | 第21页 |
2.1.3 旅游用地及其分类 | 第21-22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2.1 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2.2.2 区位理论 | 第23-24页 |
2.2.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第24-25页 |
3 老君山旅游区概况和旅游用地数量动态分析 | 第25-29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5-26页 |
3.2 资源优势 | 第26-27页 |
3.3 旅游用地数量动态变化 | 第27-29页 |
3.3.1 土地利用幅度变化 | 第27页 |
3.3.2 土地利用强度变化 | 第27页 |
3.3.3 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 | 第27页 |
3.3.4 空间叠置与转置 | 第27-29页 |
4 老君山旅游区旅游用地时空格局演变分析 | 第29-43页 |
4.1 旅游用地的幅度变化 | 第29-32页 |
4.1.1 旅游用地幅度变化综合分析 | 第29-30页 |
4.1.2 寨沟村旅游用地幅度变化分析 | 第30页 |
4.1.3 七里坪村旅游用地幅度变化分析 | 第30-31页 |
4.1.4 方村村旅游用地幅度变化分析 | 第31-32页 |
4.2 旅游用地的强度变化 | 第32-33页 |
4.2.1 旅游用地规模变化综合分析 | 第32页 |
4.2.2 各个村庄旅游用地规模变化分析 | 第32-33页 |
4.3 旅游用地的动态度变化 | 第33-37页 |
4.3.1 旅游用地动态度变化综合分析 | 第33-34页 |
4.3.2 寨沟村旅游用地动态度变化分析 | 第34-35页 |
4.3.3 七里坪村旅游用地动态度变化分析 | 第35页 |
4.3.4 方村村旅游用地动态度变化分析 | 第35-36页 |
4.3.5 各个村庄旅游用地动态度对比分析 | 第36-37页 |
4.4 土地利用功能变化 | 第37-40页 |
4.5 土地利用效益变化 | 第40-43页 |
4.5.1 社会经济效益 | 第40页 |
4.5.2 生态效益 | 第40-43页 |
5 老君山旅游用地时空格局演变影响因子分析 | 第43-49页 |
5.1 社会经济影响因素 | 第43-47页 |
5.1.1 政府政策的鼓励作用 | 第43-44页 |
5.1.2 村干部示范带动 | 第44页 |
5.1.3 市场需求的刺激 | 第44-45页 |
5.1.4 交通道路布局 | 第45-46页 |
5.1.5 产业扶贫 | 第46页 |
5.1.6 道教文化 | 第46-47页 |
5.2 自然环境影响因素 | 第47-49页 |
5.2.1 山地地形地貌 | 第47页 |
5.2.2 山地小气候 | 第47-4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9-53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6.2 创新点 | 第50页 |
6.3 现存问题 | 第50-51页 |
6.4 政策建议 | 第51-52页 |
6.5 研究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附录 访谈提纲及问卷 | 第59-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