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

乡村旅游区用地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子分析--以河南省老君山旅游区三个旅游村落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17页
        1.2.1 国外研究进展第13-14页
        1.2.2 国内研究进展第14-17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7-20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3.3 数据来源与处理第18-20页
    1.4 技术路线第20-21页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第21-25页
    2.1 基本概念界定第21-22页
        2.1.1 乡村旅游第21页
        2.1.2 山地旅游第21页
        2.1.3 旅游用地及其分类第21-22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22-25页
        2.2.1 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2-23页
        2.2.2 区位理论第23-24页
        2.2.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第24-25页
3 老君山旅游区概况和旅游用地数量动态分析第25-29页
    3.1 研究区域概况第25-26页
    3.2 资源优势第26-27页
    3.3 旅游用地数量动态变化第27-29页
        3.3.1 土地利用幅度变化第27页
        3.3.2 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第27页
        3.3.3 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第27页
        3.3.4 空间叠置与转置第27-29页
4 老君山旅游区旅游用地时空格局演变分析第29-43页
    4.1 旅游用地的幅度变化第29-32页
        4.1.1 旅游用地幅度变化综合分析第29-30页
        4.1.2 寨沟村旅游用地幅度变化分析第30页
        4.1.3 七里坪村旅游用地幅度变化分析第30-31页
        4.1.4 方村村旅游用地幅度变化分析第31-32页
    4.2 旅游用地的强度变化第32-33页
        4.2.1 旅游用地规模变化综合分析第32页
        4.2.2 各个村庄旅游用地规模变化分析第32-33页
    4.3 旅游用地的动态度变化第33-37页
        4.3.1 旅游用地动态度变化综合分析第33-34页
        4.3.2 寨沟村旅游用地动态度变化分析第34-35页
        4.3.3 七里坪村旅游用地动态度变化分析第35页
        4.3.4 方村村旅游用地动态度变化分析第35-36页
        4.3.5 各个村庄旅游用地动态度对比分析第36-37页
    4.4 土地利用功能变化第37-40页
    4.5 土地利用效益变化第40-43页
        4.5.1 社会经济效益第40页
        4.5.2 生态效益第40-43页
5 老君山旅游用地时空格局演变影响因子分析第43-49页
    5.1 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第43-47页
        5.1.1 政府政策的鼓励作用第43-44页
        5.1.2 村干部示范带动第44页
        5.1.3 市场需求的刺激第44-45页
        5.1.4 交通道路布局第45-46页
        5.1.5 产业扶贫第46页
        5.1.6 道教文化第46-47页
    5.2 自然环境影响因素第47-49页
        5.2.1 山地地形地貌第47页
        5.2.2 山地小气候第47-49页
6 结论与展望第49-53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49-50页
    6.2 创新点第50页
    6.3 现存问题第50-51页
    6.4 政策建议第51-52页
    6.5 研究展望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9页
附录 访谈提纲及问卷第59-65页
致谢第65-6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目录第67-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非国有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公益性特征解析的视角
下一篇:美术馆公共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传播--以浙江美术馆“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