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国有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公益性特征解析的视角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9-15页 |
| 一、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 (一)非国有博物馆存在问题研究 | 第10-11页 |
| (二)非国有博物馆完善建议研究 | 第11-12页 |
| (三)文献述评 | 第12页 |
| 三、研究框架、方法及创新 | 第12-15页 |
| (一)研究框架 | 第12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三)创新点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中国非国有博物馆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 第15-19页 |
| 一、博物馆的定义 | 第15页 |
| 二、中国非国有博物馆的概念与分类 | 第15-18页 |
| (一)中国非国有博物馆的概念介绍 | 第15-17页 |
| (二)非国有博物馆概念解析 | 第17-18页 |
| 三、中国非国有博物馆的分类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中国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 第19-27页 |
| 一、中国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 第19-22页 |
| (一)近代发展情况 | 第19-21页 |
| (二)现代发展情况 | 第21-22页 |
| (三)发展历程述评 | 第22页 |
| 二、中国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特点 | 第22-23页 |
| 三、政府对非国有博物馆的支持 | 第23-27页 |
| (一)支持力度日趋增强 | 第24页 |
| (二)法律法规日趋完善 | 第24-27页 |
| 第三章 中国非国有博物馆公益性特征分析 | 第27-33页 |
| 一、非国有博物馆公益性概念介绍与解析 | 第27-28页 |
| (一)非国有博物馆公益性概念介绍 | 第27页 |
| (二)非国有博物馆公益性概念解析 | 第27-28页 |
| 二、公益性的主要体现 | 第28-29页 |
| (一)博物馆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 | 第28-29页 |
| (二)非国有博物馆是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 第29页 |
| (三)非国有博物馆公益特征中的公平性 | 第29页 |
| 三、非国有博物馆发挥公益性特征所面临问题 | 第29-33页 |
| (一)自身造血能力较弱 | 第30页 |
| (二)政策支持方面存在不足 | 第30-31页 |
| (三)规范管理工作还不到位 | 第31页 |
| (四)服务社会文化需求的功能作用发挥不够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中国非国有博物馆公益性特征典型案例分析 | 第33-39页 |
| 一、观复博物馆公益性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33-34页 |
| (一)基本情况介绍 | 第33-34页 |
| (二)观复博物馆的公益性 | 第34页 |
| 二、中国雕塑院银帝艺术博物馆公益性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34-35页 |
| (一)基本情况介绍 | 第34-35页 |
| (二)中国雕塑院银帝艺术馆的公益性 | 第35页 |
| 三、中国紫檀博物馆公益性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35-36页 |
| (一)基本情况介绍 | 第35-36页 |
| (二)紫檀博物馆的公益性 | 第36页 |
| 四、开封书法博物馆公益性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36-39页 |
| (一)基本情况介绍 | 第36-37页 |
| (二)开封书法博物馆的公益性 | 第37-39页 |
| 第五章 中国非国有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构建 | 第39-45页 |
| 一、中国非国有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 | 第39-40页 |
| 二、促进中国非国有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 | 第40-42页 |
| (一)政策支持是非国有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 第40页 |
| (二)经营模式是非国有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 第40-41页 |
| (三)资金实力是非国有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 第41-42页 |
| (四)人才培训是非国有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 第42页 |
| 三、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 | 第42-45页 |
| (一)增强造血功能 | 第42-43页 |
| (二)完善扶持政策 | 第43页 |
| (三)进一步强化规范管理工作 | 第43-44页 |
| (四)充分发挥服务社会文化需求的重要作用 | 第44-45页 |
| 结语 | 第45-47页 |
| 附件 | 第47-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