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研究创新 | 第16-17页 |
第2章 理论运用 | 第17-21页 |
2.1 议程设置理论 | 第17-18页 |
2.2 涵化理论 | 第18-19页 |
2.3 社会学习理论 | 第19-21页 |
第3章 “限塑令”传播效果考察 | 第21-33页 |
3.1 考察说明 | 第21-23页 |
3.1.1 问卷调查 | 第21-22页 |
3.1.2 结构化观察 | 第22-23页 |
3.2 受众认知情况 | 第23-27页 |
3.2.1 “限塑令”的知晓度比预期的要低 | 第23-25页 |
3.2.2 电视和社交媒体成主要知晓渠道 | 第25-26页 |
3.2.3 环保意识依然淡薄 | 第26-27页 |
3.3 受众态度倾向 | 第27-29页 |
3.3.1 接受并支持“限塑” | 第27-28页 |
3.3.2 更倾向于“生活方便” | 第28-29页 |
3.4 受众行为表现 | 第29-33页 |
3.4.1 塑料袋使用有所减少 | 第29-30页 |
3.4.2 “限塑”演变成“卖塑” | 第30-31页 |
3.4.3 超市、商场、集市限塑状况差异显著 | 第31-33页 |
第4章 “限塑”效果式微的原因分析 | 第33-48页 |
4.1 传播主体不明 | 第33-36页 |
4.1.1 生产和消费涉及行业多、数量大 | 第33-34页 |
4.1.2 政策牵扯部门多,权责不清 | 第34-35页 |
4.1.3 各自为政,传播无主导力量 | 第35-36页 |
4.2 “限塑令”传播力度不足 | 第36-40页 |
4.2.1 媒体投放不足 | 第37-39页 |
4.2.2 缺乏系统、科学、深入、持续的传播 | 第39-40页 |
4.3 传播方式滞后 | 第40-41页 |
4.3.1 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 | 第40页 |
4.3.2 传播载体单一 | 第40-41页 |
4.4 两个“效益”错位与失衡 | 第41-43页 |
4.4.1 企业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 | 第41-42页 |
4.4.2 政府监管不力使“限塑令”社会效益式微 | 第42-43页 |
4.4.3 “个人方便”的民众集体不作为 | 第43页 |
4.5 公众知行分离 | 第43-48页 |
4.5.1 民众环保意识薄弱 | 第44-45页 |
4.5.2 利己思想泛滥 | 第45-46页 |
4.5.3 “替代”需求无法被满足 | 第46-48页 |
第5章 促进“限塑令”传播效果的对策思考 | 第48-54页 |
5.1 明确部门权责,主动担当传播任务 | 第48-49页 |
5.1.1 合理分配资源,加强效果监管 | 第48页 |
5.1.2 利用组织传播,落实宣传任务 | 第48-49页 |
5.2 转变传播策略,加强宣传力度 | 第49-51页 |
5.2.1 策划专题、特刊进行科学传播 | 第49页 |
5.2.2 利用微博和微信,丰富传播载体 | 第49-50页 |
5.2.3 多元化传播方式,提高关注度 | 第50-51页 |
5.3 加大监督力度,平衡两大效益 | 第51-52页 |
5.3.1 健全环保制度,强化执法力度 | 第51页 |
5.3.2 利用媒体资源,发挥舆论监督功能 | 第51-52页 |
5.4 营造社会氛围,提高民众意识 | 第52-54页 |
5.4.1 保障公民参与环保活动的权利,构建政策环境 | 第52页 |
5.4.2 大力开展环保活动,提高民众环保热情 | 第52-53页 |
5.4.3 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受众环保意识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