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影响法律传播效果的因素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s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16页
        1.2.1 国内法律传播研究第13-15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第16-19页
        1.3.1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3.2 研究创新第17-19页
第2章 法律传播内涵及我国法律传播现状第19-29页
    2.1 法律传播的内涵第19-20页
        2.1.1 法律传播主体第19-20页
        2.1.2 法律传播受众第20页
        2.1.3 法律传播路径第20页
    2.2 法律传播现状调查——以新版《广告法》为例第20-27页
        2.2.1 问卷设计与受访者基本情况第21-22页
        2.2.2 受众知晓度第22-23页
        2.2.3 受众卷入度第23-25页
        2.2.4 受众认可度第25-26页
        2.2.5 受众行动力第26-27页
    2.3 小结第27-29页
第3章 民众意识及需求对法律传播的影响第29-34页
    3.1 社会文化与民众意识第29-31页
        3.1.1 传统文化与“人治”思维第29-30页
        3.1.2 乡土意识与人情依赖第30-31页
    3.2 民众的需求与接受能力第31-34页
        3.2.1 法律需求遭民众忽视第31-32页
        3.2.2 “知沟”与接受能力第32-34页
第4章 法律关系主体职责和传播意识对法律传播的影响第34-38页
    4.1 法律关系主体及职责第34-35页
        4.1.1 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的组织传播职责第34-35页
        4.1.2 企/事业单位的法律培训职责第35页
        4.1.3 公民主动参与法律传播的责任第35页
    4.2 法律传播意识第35-38页
        4.2.1 积极主动第36页
        4.2.2 全面灵活第36页
        4.2.3 内外兼顾第36-38页
第5章 法律信息特征影响认知与接收第38-47页
    5.1 法律信息第38-40页
    5.2 影响法律文本信息可读性的因素第40-47页
        5.2.1 专业术语第41-42页
        5.2.2 句长与虚词第42-43页
        5.2.3 法律信息中的人情味第43-47页
第6章 传播环境及形式对法律传播的影响第47-57页
    6.1 分子社会中的反“主流”传播环境第47-49页
        6.1.1 碎片化、圈层化的传播第47-48页
        6.1.2 线性传播转变为多维空间建构第48页
        6.1.3 舆论主导阵地转场第48-49页
    6.2 “微控时代”法律传播效力第49-57页
        6.2.1 点:不受控的受众第49-51页
        6.2.2 线:弱连接中的小世界效应第51-52页
        6.2.3 面:涟漪式扩散逐渐模糊信息第52-54页
        6.2.4 噪音与信息污染第54-55页
        6.2.5 桥节点更具有话语权第55-57页
第7章 法治教育对法律传播的影响第57-64页
    7.1 学校法治教育浅尝辄止第57-61页
        7.1.1 内容枯燥,实效性不强第57-59页
        7.1.2 不切实际,实用性不够第59-60页
        7.1.3 课程开设与考察形式单一第60-61页
    7.2 普法教育形式大于内容第61-64页
        7.2.1 重普法、轻释法第61-62页
        7.2.2 重干部、轻群众第62-63页
        7.2.3 重形式、轻效果第63-64页
结论第64-66页
致谢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71-72页
附录第72-75页
    附录A第72-74页
    附录B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限塑令”传播效果研究
下一篇:“一带一路”背景下官方媒体中印关系报道框架研究--以《新闻联播》《人民日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