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5-21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3 研究不足与趋势 | 第20-21页 |
1.4 本研究主要拟定创新点和难点 | 第21-22页 |
1.4.1 主要拟定创新点 | 第21-22页 |
1.4.2 难点 | 第22页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第2章 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的界定与评价标准 | 第24-33页 |
2.1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界定 | 第24-26页 |
2.1.1 廉洁教育 | 第24-25页 |
2.1.2 大学生廉洁教育 | 第25-26页 |
2.2 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的界定 | 第26-29页 |
2.2.1 廉洁教育的实效性 | 第26-28页 |
2.2.2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实效性 | 第28-29页 |
2.3 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标准 | 第29-33页 |
2.3.1 认知标准 | 第29-30页 |
2.3.2 情感标准 | 第30-31页 |
2.3.3 意志标准 | 第31页 |
2.3.4 实践标准 | 第31-33页 |
第3章 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45页 |
3.1 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界定 | 第33页 |
3.2 教育主体对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影响 | 第33-35页 |
3.3 教育客体对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影响 | 第35-37页 |
3.4 教育介体对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影响 | 第37-39页 |
3.5 教育环体对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影响 | 第39-42页 |
3.6 组织机制对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影响 | 第42-45页 |
第4章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现状及原因探析 | 第45-65页 |
4.1 问卷调查和说明 | 第45-47页 |
4.2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现状—基于四川省10所高校的数据调查 | 第47-54页 |
4.2.1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总体状况 | 第47-50页 |
4.2.2 大学生廉洁教育面临的困境 | 第50-54页 |
4.3 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的现状评价 | 第54-59页 |
4.3.1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认知现状 | 第54-55页 |
4.3.2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情感认同现状 | 第55-57页 |
4.3.3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意志品质现状 | 第57-58页 |
4.3.4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实践现状 | 第58-59页 |
4.4 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不足的原因探究 | 第59-65页 |
4.4.1 廉洁教育的主体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廉洁教育的边缘化 | 第59-60页 |
4.4.2 廉洁教育的客体认识程度不高,造成廉洁教育的浅显化 | 第60-61页 |
4.4.3 廉洁教育的介体创新不足,造成廉洁教育程式化 | 第61-62页 |
4.4.4 廉洁教育的外部环境欠佳,冲击了廉洁教育效果 | 第62-63页 |
4.4.5 廉洁教育的机制体系不到位,造成廉洁教育表面化 | 第63-65页 |
第5章 提升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 第65-82页 |
5.1 提升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的基本原则 | 第65-67页 |
5.1.1 主体性与主导性的统一 | 第65-66页 |
5.1.2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 第66页 |
5.1.3 层次性与渗透性的统一 | 第66-67页 |
5.2 提升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 第67-82页 |
5.2.1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师资配比 | 第67-69页 |
5.2.2 提高教育对象认知,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 | 第69-71页 |
5.2.3 充实廉洁教育内容,提高廉洁教育内容认可度 | 第71-73页 |
5.2.4 创新廉洁教育方法,强化廉洁教育教学效果 | 第73-75页 |
5.2.5 拓宽廉洁教育载体,促成廉洁教育合力 | 第75-77页 |
5.2.6 优化廉洁教育内外环境,营造廉洁教育良好氛围 | 第77-79页 |
5.2.7 健全组织机制建设,完善廉洁教育制度保障 | 第79-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8-89页 |
附录 | 第89-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