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0.1 《燕行录》概况 | 第11页 |
0.2 《燕行录》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0.2.1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0.2.2 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13页 |
0.3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0.4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0.5 研究步骤 | 第14-15页 |
1 明代《燕行录》朝鲜汉诗韵部系统 | 第15-51页 |
1.1 明代《燕行录》朝鲜汉诗概述 | 第15-16页 |
1.2 明代《燕行录》朝鲜汉诗近体诗韵部分类 | 第16-36页 |
1.3 明代《燕行录》朝鲜汉诗古体诗韵部分类 | 第36-51页 |
1.3.1 平声韵 | 第36-46页 |
1.3.2 入声韵 | 第46-51页 |
2 清代《燕行录》朝鲜汉诗韵部系统 | 第51-86页 |
2.1 清代《燕行录》朝鲜汉诗概述 | 第51页 |
2.2 清代《燕行录》朝鲜汉诗近体诗韵部分类 | 第51-71页 |
2.3 清代《燕行录》朝鲜汉诗古体诗韵部分类 | 第71-86页 |
2.3.1 平声韵 | 第72-83页 |
2.3.2 入声韵 | 第83-86页 |
3 明清《燕行录》朝鲜汉诗用韵的比较以及声韵混押的讨论 | 第86-94页 |
3.1 明清时期《燕行录》朝鲜汉诗用韵的比较 | 第86-88页 |
3.2 韵部混押 | 第88-90页 |
3.2.1 阳唐部与庚青部 | 第88-89页 |
3.2.2 先仙部与寒删部 | 第89页 |
3.2.3 灰咍部与支微部 | 第89-90页 |
3.2.4 支微部与齐部 | 第90页 |
3.3 古体诗的声调混押 | 第90-94页 |
3.3.1 四声分押 | 第90-92页 |
3.3.2 四声通押 | 第92-94页 |
4 《燕行录》朝鲜汉诗用韵系统与《洪武正韵》之比较 | 第94-104页 |
4.1 明代《燕行录》朝鲜汉诗韵部系统与《洪武正韵》之比较 | 第95-100页 |
4.2 清代《燕行录》朝鲜汉诗韵部系统与《洪武正韵》之比较 | 第100-101页 |
4.3 《洪武正韵》对明清朝鲜汉诗的影响 | 第101-104页 |
结语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