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0.1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0.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0.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0.2.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0.3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 第12-13页 |
0.3.1 研究的难点 | 第12页 |
0.3.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0.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0.5 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0.5.1 框架理论 | 第14页 |
0.5.2 新闻框架 | 第14-15页 |
0.6 论文结构 | 第15-17页 |
1 相关概念与研究概述 | 第17-22页 |
1.1 《中国青年报》公众号 | 第17-18页 |
1.2 网络突发事件 | 第18-22页 |
1.2.1 网络突发事件的概念 | 第18-19页 |
1.2.2 网络突发事件的特点 | 第19-22页 |
2 研究设计 | 第22-26页 |
2.1 样本选择 | 第22页 |
2.2 抽样时间段的选择 | 第22-23页 |
2.3 类目构建 | 第23页 |
2.4 类目明细 | 第23-26页 |
3 《中国青年报》公众号对网络突发事件的报道样本分析 | 第26-41页 |
3.1 报道数量描述 | 第26-30页 |
3.2 新闻框架分布 | 第30-32页 |
3.3 新闻来源状况 | 第32-33页 |
3.4 报道方式分布 | 第33-38页 |
3.5 报道基调倾向 | 第38-41页 |
4 结论 | 第41-50页 |
4.1 高关注度与低互动性并存 | 第41-44页 |
4.2 注重还原事实真相和进行舆论引导 | 第44-46页 |
4.3 消息来源与新闻来源渠道单一 | 第46-47页 |
4.4 新闻体裁和报道对象的选择有限 | 第47-48页 |
4.5 以单向传播为主缺乏受众反馈 | 第48-50页 |
5 发展策略 | 第50-54页 |
5.1 保持高关注度优势加强传受互动 | 第50页 |
5.2 报道框架选择上一专多能 | 第50-51页 |
5.3 拓宽消息来源渠道 | 第51页 |
5.4 丰富微信公众号平台报道形式 | 第51-52页 |
5.5 注重传受本位转变与受众分析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 第58-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