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缩略词表 | 第14-15页 |
1 前言 | 第15-30页 |
1.1 马铃薯概述 | 第15-16页 |
1.2 马铃薯晚疫病 | 第16-18页 |
1.2.1 晚疫病病原菌 | 第16-17页 |
1.2.2 晚疫病的侵染循环 | 第17-18页 |
1.2.3 马铃薯晚疫病对生产的影响及防治 | 第18页 |
1.3 马铃薯晚疫病的抗性机理 | 第18-27页 |
1.3.1 植物病原菌互作模型 | 第18-21页 |
1.3.2 马铃薯R基因的抗性 | 第21-22页 |
1.3.3 马铃薯的数量抗性 | 第22-25页 |
1.3.4 晚疫病RxLR型效应子与马铃薯抗性基因的研究 | 第25-27页 |
1.4 dRenSeq克隆基因 | 第27-29页 |
1.5 课题的提出 | 第29-30页 |
2 dPI09c的精细定位及克隆 | 第30-71页 |
2.1 前言 | 第3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0-48页 |
2.2.1 植物材料 | 第31页 |
2.2.2 植物DNA | 第31-33页 |
2.2.3 菌株及质粒 | 第33-34页 |
2.2.4 晚疫病病原小种接种鉴定 | 第34-35页 |
2.2.5 PCR标记开发 | 第35-39页 |
2.2.6 BAC文库的构建及筛选 | 第39-42页 |
2.2.7 dRenSeq分析 | 第42页 |
2.2.8 等位基因挖掘 | 第42-44页 |
2.2.9 载体构建 | 第44-46页 |
2.2.10 农杆菌瞬时表达 | 第46-47页 |
2.2.11 基因组比较分析 | 第47-4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8-66页 |
2.3.1 B3C1HP100离体叶片的抗性评价及菌株的筛选 | 第48-52页 |
2.3.2 dPI09c区段的标记加密 | 第52-53页 |
2.3.3 dPI09c精细定位 | 第53-55页 |
2.3.4 BAC文库的构建、筛选与测序 | 第55-57页 |
2.3.5 QTLdPI09c的dRenSeq分析 | 第57-59页 |
2.3.6 利用等位基因挖掘的方法确认候选基因 | 第59-60页 |
2.3.7 不同马铃薯种质资源中R8的等位基因挖掘 | 第60-64页 |
2.3.8 dPI09c基因组的比较分析 | 第64-66页 |
2.4 讨论 | 第66-71页 |
2.4.1 dPI09c的抗性来源 | 第66-67页 |
2.4.2 广谱抗性与R基因 | 第67-68页 |
2.4.3 dPI09c区段的进化 | 第68-69页 |
2.4.4 马铃薯晚疫病广谱抗性基因利用 | 第69-70页 |
2.4.5 具有SDdomain的抗病基因研究展望 | 第70-71页 |
3 R8特异效应子Avr8的特异性与识别位点 | 第71-82页 |
3.1 前言 | 第7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71-74页 |
3.2.1 植物材料 | 第71-72页 |
3.2.2 菌株及质粒 | 第72页 |
3.2.3 Avr8多态性检测 | 第72-73页 |
3.2.4 表达载体载体构建 | 第73页 |
3.2.5 农杆菌瞬时表达 | 第73页 |
3.2.6 Western检测 | 第73-7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74-80页 |
3.3.1 Avr8的多态性 | 第74-76页 |
3.3.2 Avr8与R8的识别不依赖RxLR结构域 | 第76-77页 |
3.3.3 Avr8与R8识别依赖其C端的结构域 | 第77-78页 |
3.3.4 Avr8的亚细胞定位 | 第78-80页 |
3.4 讨论 | 第80-82页 |
4 总讨论 | 第82-85页 |
4.1 马铃薯晚疫病QTLdPI09c的广谱持久抗性由R8控制 | 第82页 |
4.2 R8持久抗性的机制 | 第82-83页 |
4.3 R8抗性资源的利用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104页 |
附录 | 第104-111页 |
附录A 本研究所用的培养基以及试剂配方 | 第104-106页 |
附录B 本研究通用的分子克隆技术 | 第106-108页 |
附录C 本研究使用的多态性标记 | 第108-111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