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各种电影、电视:按内容分论文--美术片论文

动画作品中中国功夫的艺术特征研究

中文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选题背景与核心问题的提出第10-13页
        1.1.1 社会背景第10-11页
        1.1.2 理论背景第11-13页
        1.1.3 核心问题的提出第13页
    1.2 研究意义第13-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4 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第17-19页
第二章 中国功夫的文化探源第19-25页
    2.1 中国功夫的本体概述第19-21页
        2.1.1 “功夫”词义的辨析与国际化发展第19-20页
        2.1.2 中国功夫的基本特征与属性第20-21页
    2.2 中国功夫与武侠精神的历史渊源第21-23页
        2.2.1 原始社会“巫”、“舞”、“武”同根同源第22页
        2.2.2 先秦时期“侠”的诞生第22页
        2.2.3 墨家思想对“武侠”的推进第22-23页
    2.3 儒、释、道文化对武侠的影响第23-25页
        2.3.1 儒家“仁义”思想对武侠的丰富第23-24页
        2.3.2 道家“道义”思想与武侠的融合第24页
        2.3.3 佛教“护生”思想对武侠的沁润第24-25页
第三章 文学、戏曲、电影艺术作品中的功夫形态第25-39页
    3.1 文学艺术中的功夫形态第25-28页
        3.1.1 诗歌艺术中的功夫形态第25-26页
        3.1.2 从唐传奇到明清武侠小说中的功夫形态第26-27页
        3.1.3 民国新派武侠小说与现代武侠小说中的功夫形态第27-28页
    3.2 戏曲艺术中的功夫形态第28-32页
        3.2.1 武戏与“武戏行当”的形成第28-29页
        3.2.2 程式化与虚拟化第29-31页
        3.2.3 变武为舞与化武为美第31-32页
    3.3 真人武侠电影艺术中的功夫形态第32-38页
        3.3.1 中国功夫作为核心元素的形成第32-33页
        3.3.2 神怪斗法片中的奇幻魅力第33-34页
        3.3.3 刀剑武侠片中的唯美飘逸第34-35页
        3.3.4 拳脚功夫片中的真实再现第35-37页
        3.3.5 功夫喜剧片中的机智幽默第37-38页
    3.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动画中功夫形态的发展与演变第39-56页
    4.1 萌芽与草创—基于本土化的动画语言探索第39-42页
        4.1.1 抗日救亡的宣传动画—本土化的第一步第39-40页
        4.1.2 《铁扇公主》对美国迪斯尼的借鉴与本土化创新第40-42页
    4.2 民族特色创新—基于戏曲程式的本土创新第42-47页
        4.2.1 民族化创新语境下武侠衣钵的传承第42-43页
        4.2.2 功夫形态戏曲化表演的探索与成熟第43-45页
        4.2.3 功夫戏曲化表演的语言创新与拓展第45-47页
        4.2.4 功夫戏曲化的式微与文化生态的转变第47页
    4.3 国际化影响—武侠电影影响下的风格创新第47-55页
        4.3.1 武侠电影对动画功夫形态的影响第48-49页
        4.3.2 中国动画对功夫形态的探索与创新第49-50页
        4.3.3 日本动画对功夫艺术表现的影响第50-52页
        4.3.4 美国动画对功夫艺术表现的影响第52-54页
        4.3.5 现代动画中功夫形态风格类型的形成第54-55页
    4.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动画表演与功夫相融合的艺术规律和手法第56-73页
    5.1 动画中功夫形态的艺术创作规律第56-61页
        5.1.1 动画中功夫形态的表演体系第56-57页
        5.1.2 功夫形象、动画师与武术指导的创作关系第57-58页
        5.1.3 动画中功夫格斗原理的运用第58-59页
        5.1.4 真人表演与角色体验的重要作用第59-61页
    5.2 功夫形态对角色个性的表现第61-64页
        5.2.1 武功招式对角色个性的体现第62-63页
        5.2.2 兵器运用对角色个性的体现第63-64页
    5.3 功夫形态对戏剧张力的表现第64-68页
        5.3.1 功夫形象设定的戏剧张力第65-66页
        5.3.2 打斗环境设定的戏剧张力第66-67页
        5.3.3 打斗招式设定的戏剧张力第67-68页
    5.4 功夫形态中对角色情感与主题思想的表现第68-72页
        5.4.1 功夫形态对角色情感的表达第68-71页
        5.4.2 功夫形态对主题思想的深化第71-72页
    5.5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六章 动画中中国功夫艺术表现的形式特征第73-98页
    6.1 中国功夫与动画表演相融合的本体特征第73-78页
        6.1.1 万物有灵的童真思维第73-74页
        6.1.2 非生理性的骨骼运动第74-75页
        6.1.3 极尽夸张的形体变化第75页
        6.1.4 违反自然的力学表现第75-76页
        6.1.5 超视觉化的运动过程第76-77页
        6.1.6 更加自由的时空转换第77-78页
    6.2 功夫动作设计的艺术特征第78-83页
        6.2.1 幻变性的神怪斗法第79-80页
        6.2.2 杂耍式的喜剧嫁接第80-81页
        6.2.3 舞蹈化的戏曲韵味第81页
        6.2.4 象形化的打斗意象第81-82页
        6.2.5 情感化的功夫礼仪第82-83页
    6.3 打斗氛围营造的艺术特征第83-88页
        6.3.1 猎奇惊艳的超现实景观第84-85页
        6.3.2 唯美灵动的诗性渲染第85-86页
        6.3.3 矛盾集中的封闭空间第86-87页
        6.3.4 妙趣横生的市井街巷第87-88页
    6.4 功夫视听表现的艺术特征第88-92页
        6.4.1 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第88-89页
        6.4.2 长镜头与“三镜法”蒙太奇第89-90页
        6.4.3 张弛有度的剪辑节奏第90-91页
        6.4.4 民族化的音画关系第91-92页
    6.5 情节叙事建构的艺术特征第92-96页
        6.5.1 英雄想象与现实隐喻第93页
        6.5.2 叙事主题的多元化发展第93-94页
        6.5.3 角色塑造中的“入物弧光”与“陌生化”技巧第94-95页
        6.5.4 叙事建构中的“泪点”与“燃点”第95-96页
    6.6 本章小结第96-98页
第七章 中国动画中的武侠精神与文化自信第98-106页
    7.1 国际视野下中国动画中的武侠精神第98-101页
        7.1.1 武侠精神内涵的现代解读第98-99页
        7.1.2 武侠精神与日本武士道第99页
        7.1.3 武侠精神与美式英雄主义第99-100页
        7.1.4 武侠精神与欧洲骑士精神第100-101页
    7.2 动画中武侠精神的表现特征第101-103页
        7.2.1 武侠精神的时代性特征第101-102页
        7.2.2 暴力的神圣化与伦理化第102页
        7.2.3 对男权英雄神话的消解第102-103页
    7.3 动画中武侠精神的人文价值第103-106页
        7.3.1 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第103页
        7.3.2 对阳刚化教育的引导第103-104页
        7.3.3 对局限性与法制精神的反思第104-105页
        7.3.4 对文化自信的积极践行第105-106页
结论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3页
附录:功夫题材动画年表第113-117页
致谢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昆剧新编戏与改编戏研究(1949~2015)
下一篇:宋元时期佚名绘画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