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2-27页 |
一、研究背景与概念厘定 | 第12-15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5-27页 |
第一章 “推陈出新”的典型——《十五贯》与昆剧改编 | 第27-63页 |
第一节 《十五贯》的改编背景 | 第27-42页 |
一、“戏改”的政治背景 | 第27-37页 |
二、剧团的生存困境 | 第37-41页 |
三、昆剧的接受情况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十五贯》的改编策略 | 第42-54页 |
一、情节简单化 | 第43-47页 |
二、语言白话化 | 第47-49页 |
三、唱腔乱弹化 | 第49-54页 |
第三节 《十五贯》的昆剧史意义 | 第54-62页 |
一、建国初期戏曲组织化创作的代表 | 第54-55页 |
二、建国初期戏曲政治化宣传的代表 | 第55-57页 |
三、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 第57-60页 |
四、为昆剧改编提供了参考 | 第60-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二章 “非遗”语境下的新经典——青春版《牡丹亭》与“昆剧新美学” | 第63-81页 |
第一节 “非遗”前的昆剧基本生态 | 第63-66页 |
一、八十年代:昆剧抢救的兴起与停滞 | 第64-65页 |
二、九十年代:抢救、保护昆剧刻不容缓 | 第65-66页 |
第二节 青春版《牡丹亭》的改编策略与营销策略 | 第66-75页 |
一、独具一格的“昆剧新美学” | 第67-69页 |
二、“昆剧新美学”影响下的青春版改编策略 | 第69-72页 |
三、“昆剧新美学”影响下的青春版营销策略 | 第72-75页 |
第三节 青春版《牡丹亭》新经典地位的奠定 | 第75-79页 |
一、为昆剧传统剧目改编提供美学参考 | 第75-77页 |
二、为昆剧市场化运营提供经验参考 | 第77-78页 |
三、为昆剧年轻观众养成提供模式参考 | 第78-79页 |
小结 | 第79-81页 |
第三章 全球化语境下的昆剧跨文化改写——外国文学作品的昆剧搬演 | 第81-103页 |
第一节 主题挪移:异域文化本土化的价值重塑 | 第81-91页 |
一、情节的更易 | 第81-86页 |
二、角色的重塑 | 第86-88页 |
三、人物功用的变化 | 第88-91页 |
第二节 审美挪移:异域文化昆剧演绎的美学重构 | 第91-98页 |
一、从关注人性到摹写人情 | 第91-94页 |
二、女性角色的处理 | 第94-96页 |
三、模糊行当的表演 | 第96-98页 |
第三节 外国文学作品的昆剧改写意义 | 第98-102页 |
一、探讨异国形象的误读问题 | 第99-100页 |
二、探索传统与现代并置问题 | 第100-102页 |
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四章 “传神史剧”观下的昆剧实践——郭启宏的新编昆剧 | 第103-126页 |
第一节 独树一帜的“传神史剧”观 | 第103-109页 |
一、“传神史剧”观提出的背景 | 第103-106页 |
二、“传神史剧”观的基本内涵 | 第106-109页 |
第二节 “传神史剧”观下的昆剧创作实践 | 第109-119页 |
一、题材上的“从前”情结 | 第109-111页 |
二、文本上的“重铸伟词” | 第111-117页 |
三、审美上回归昆剧传统 | 第117-119页 |
第三节 “三位一体”的创作特色 | 第119-124页 |
一、优雅的历史感 | 第119-121页 |
二、鲜活的现实感 | 第121-122页 |
三、别一种自我意识 | 第122-124页 |
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五章 “古剧新生”与新编昆剧——张烈的新编昆剧 | 第126-142页 |
第一节 “古剧新生”:一出戏救活一个流派 | 第126-132页 |
一、《张协状元》的创作缘起 | 第127-128页 |
二、《张协状元》与永昆风貌的复归 | 第128-131页 |
三、《张协状元》对永嘉昆剧的影响 | 第131-132页 |
第二节 “古剧新生”影响下《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昆剧搬演 | 第132-138页 |
一、《宦门子弟错立身》 | 第132-135页 |
二、《小孙屠》 | 第135-137页 |
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昆剧搬演的再评价 | 第137-138页 |
第三节 张烈昆剧编创理念的实践与影响 | 第138-141页 |
一、张烈的昆剧编创理念:通俗化 | 第138-140页 |
二、张烈新编昆剧的舞台实践 | 第140-141页 |
三、张烈新编昆剧的影响与意义 | 第141页 |
小结 | 第141-142页 |
第六章 “拨乱反正”观念下的新编昆剧实践——曾永义的新编昆剧 | 第142-157页 |
第一节 曾永义的昆剧创作观 | 第142-147页 |
一、取材历史故事与“民族故事” | 第142-144页 |
二、“至情”主题寄托遥深 | 第144-146页 |
三、关目排场当行本色 | 第146-147页 |
第二节 曾永义新编昆剧的艺术特色 | 第147-152页 |
一、以研究态度为戏,以研究成果入戏 | 第148-149页 |
二、深谙戏曲主体在于歌乐 | 第149-150页 |
三、宾白醒豁,科诨自然 | 第150-152页 |
第三节 曾永义新编昆剧的意义与影响 | 第152-156页 |
一、昆剧文本传统的复归 | 第152-153页 |
二、以场上实践夯实编剧理论 | 第153-155页 |
三、丰富昆剧新编剧目 | 第155-156页 |
小结 | 第156-157页 |
余论 | 第157-160页 |
附录 | 第160-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8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第189-190页 |
致谢 | 第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