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9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缘由 | 第10-13页 |
一、学生自身学习因素 | 第10-11页 |
二、学生学习特点 | 第11-12页 |
三、教学现状 | 第12-13页 |
第三节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一、微课概念起源与发展 | 第13-15页 |
二、国外微课教学应用 | 第15页 |
三、国外动物学实验相关网站 | 第15-19页 |
第四节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一、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二、国内微课程教学应用 | 第20-21页 |
三、动物学实验与信息技术结合现状 | 第21-22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22页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22-23页 |
三、案例研究法 | 第23页 |
四、评价量规测量法 | 第23页 |
第六节 研究过程 | 第23-26页 |
第七节 研究的意义 | 第26-29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9-43页 |
第一节 微信的概述 | 第29-32页 |
一、微课 | 第29-30页 |
二、微信微课 | 第30-32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32-36页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2-33页 |
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 第33-35页 |
三、非正式学习理论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微信微课评价量规标准的来源 | 第36-37页 |
第四节 动物学实验评价量规的设计 | 第37-41页 |
第五节 分值设置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微课指导的设计原则及研究过程 | 第43-59页 |
第一节 实验微课设计原则 | 第43-45页 |
第二节 动物学实验微信微课设计的注意要点 | 第45页 |
第三节 研究过程 | 第45-47页 |
一、实验对象 | 第45-46页 |
二、实验过程及方法 | 第46-47页 |
第四节 动物学实验微信微课教学模式设计 | 第47-55页 |
一、前端分析 | 第49-51页 |
二、教学内容分析 | 第51-52页 |
三、材料收集 | 第52-53页 |
四、教学内容设计 | 第53-55页 |
第五节 教师自作微信微课 | 第55-59页 |
一、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 Linnaeus)解剖观察实验 | 第56-57页 |
二、环毛蚓(Pheretima tschiliensis)解剖观察实验 | 第57页 |
三、乌贼(Sepia officinalis)解剖观察实验 | 第57-59页 |
第四章 动物学实验调查 | 第59-70页 |
第一节 问卷实施和设计 | 第59页 |
第二节 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59-70页 |
一、对微信微课满意度 | 第59-62页 |
二、微信微课的改进方向 | 第62-65页 |
三、微信微课的互动 | 第65-67页 |
四、微信微课的学习因素影响 | 第67-68页 |
五、学习者参与性教学 | 第68-70页 |
第五章 微信微课的评价与分析 | 第70-85页 |
第一节 课程培训 | 第70-73页 |
第二节 微信微课教学内容排版布局 | 第73-75页 |
第三节 学生参与制作微信微课 | 第75-78页 |
一、鲫鱼(Carassius auratus)解剖观察实验 | 第75-76页 |
二、牛蛙(Lithobates catesbeiana)解剖观察实验 | 第76页 |
三、家鸽(Columba livia Domestica)解剖观察实验 | 第76-77页 |
四、家兔(Oryctolagus cuniculus F.Domesticus)解剖观察实验 | 第77-78页 |
第四节 结果与分析 | 第78-85页 |
一、基本格式 | 第78页 |
二、文学剧本 | 第78-80页 |
三、科学 | 第80-81页 |
四、摄像 | 第81页 |
五、制作排版 | 第81-82页 |
六、总分 | 第82-8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5-88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85-87页 |
一、微信微课的指导方式丰富了实验指导的形式 | 第85页 |
二、有效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 第85-86页 |
三、学生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 第86页 |
四、应用行为量规指导学生制作微信微课,提高学生微课的规范性 | 第86-87页 |
第二节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附录 | 第90-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