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引言 | 第17-21页 |
第一章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非小细胞肺癌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其相关机制 | 第21-37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1.1.1 芯片数据的下载 | 第21页 |
1.1.2 数据预处理与差异基因计算 | 第21-22页 |
1.1.3 差异基因分析及功能注释 | 第22-23页 |
1.1.4 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 | 第23-24页 |
1.1.5 中心节点基因的表达验证及其差异表达与患者的预后联系 | 第24-26页 |
1.2 结果 | 第26-34页 |
1.2.1 数据标准化 | 第26页 |
1.2.2 差异基因的筛选 | 第26-29页 |
1.2.3 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29-30页 |
1.2.4 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及中心节点基因筛选 | 第30-32页 |
1.2.5 中心节点基因的表达验证及预后分析 | 第32-34页 |
1.3 小结与讨论 | 第34-37页 |
第二章 8-十六烷基小檗碱的合成 | 第37-43页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7-38页 |
2.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37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7-3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2.2.1 HBBR的合成路线 | 第38-39页 |
2.2.2 8-十六烷基小檗碱的合成 | 第39-40页 |
2.2.3 HBBR的纯度鉴定 | 第40页 |
2.2.4 HBBR的结构鉴定 | 第40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40-41页 |
2.3.1 HBBR的纯度鉴定 | 第40页 |
2.3.2 HBBR的结构鉴定 | 第40-41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41-43页 |
第三章 8-十六烷基小檗碱的体外抗肿瘤作用研究 | 第43-69页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3-44页 |
3.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43-44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4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4-51页 |
3.2.1 细胞培养 | 第44-45页 |
3.2.2 药物配制 | 第45页 |
3.2.3 细胞活力检测 | 第45-46页 |
3.2.4 克隆形成实验 | 第46页 |
3.2.5 细胞增殖检测 | 第46-47页 |
3.2.6 流式细胞周期检测 | 第47页 |
3.2.7 流式细胞凋亡检测 | 第47-48页 |
3.2.8 细胞蛋白提取及浓度测定 | 第48页 |
3.2.9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 第48-50页 |
3.2.10 DNA梯度电泳凋亡检测 | 第50页 |
3.2.11 TUNEL细胞凋亡检测 | 第50-51页 |
3.2.12 划痕细胞迁移检测 | 第51页 |
3.2.13 Transwell细胞侵袭检测 | 第51页 |
3.3 数据处理 | 第51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51-65页 |
3.4.1 不同浓度的HBBR及处理时间对A549细胞的活力影响 | 第51-53页 |
3.4.2 HBBR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53-56页 |
3.4.3 HBBR对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 第56-57页 |
3.4.4 HBBR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57-59页 |
3.4.5 HBBR对A549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59-60页 |
3.4.6 HBBR对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影响 | 第60-61页 |
3.4.7 HBBR对PI3K-Akt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61-62页 |
3.4.8 HBBR对A549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第62-64页 |
3.4.9 HBBR对A549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 第64-65页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65-69页 |
第四章 8-十六烷基小檗碱体内抗肺癌作用研究 | 第69-83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69页 |
4.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69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6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9-72页 |
4.2.1 A549荷瘤裸鼠建模及分组 | 第69-70页 |
4.2.2 细胞培养 | 第70页 |
4.2.3 给药剂量的确定 | 第70页 |
4.2.4 A549细胞实体瘤抑制率的测定 | 第70-71页 |
4.2.5 免疫组化分析 | 第71页 |
4.2.6 脏器指数计算 | 第71-72页 |
4.2.7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 | 第72页 |
4.3 数据处理 | 第72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72-80页 |
4.4.1 HBBR对小鼠体重及脏器指数的影响 | 第72-74页 |
4.4.2 HBBR对A549实体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74-76页 |
4.4.3 HBBR对A549荷瘤小鼠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76-78页 |
4.4.4 HBBR对人肺癌细胞异种移植小鼠模型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 第78-79页 |
4.4.5 HBBR对人肺癌细胞异种移植小鼠模型肿瘤转移的影响 | 第79-80页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80-83页 |
第五章 8-十六烷基小檗碱对肺癌荷瘤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第83-93页 |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83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83-85页 |
5.2.1 裸鼠粪便的收集 | 第83页 |
5.2.2 粪便样本细菌总DNA的提取和纯化 | 第83-84页 |
5.2.3 粪便基因组DNA质量检测 | 第84页 |
5.2.4 16S rDNA测序分析裸鼠肠道微生物菌群 | 第84-85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85-90页 |
5.3.1 小鼠粪便DNA浓度及纯度检测结果 | 第85-86页 |
5.3.2 HBBR给药对A549荷瘤小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86-87页 |
5.3.3 HBBR对A549荷瘤小鼠肠道微生物门水平的影响 | 第87-88页 |
5.3.4 HBBR对A549荷瘤小鼠肠道微生物属水平的影响 | 第88页 |
5.3.5 HBBR对A549荷瘤小鼠肠道微生物种水平的影响 | 第88-90页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90-93页 |
第六章 8-十六烷基小檗碱联合紫杉醇抗肺癌效果初探 | 第93-105页 |
6.1 实验材料 | 第93页 |
6.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93页 |
6.1.2 实验仪器 | 第93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93-95页 |
6.2.1 动物给药量的计算 | 第93-94页 |
6.2.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第94页 |
6.2.3 细胞培养以及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建立 | 第94-95页 |
6.2.4 小鼠体重及肿瘤体积、重量测量 | 第95页 |
6.2.5 小鼠脏器指数测定 | 第95页 |
6.3 数据处理 | 第95页 |
6.4 实验结果 | 第95-103页 |
6.4.1 HBBR联合紫杉醇对A549荷瘤裸鼠及Lewis肺癌荷瘤小黑鼠体重的影响 | 第95-97页 |
6.4.2 HBBR联合紫杉醇对A549荷瘤裸鼠及Lewis肺癌荷瘤小黑鼠肿瘤体积的影响 | 第97-98页 |
6.4.3 HBBR联合紫杉醇对A549荷瘤裸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98-99页 |
6.4.4 HBBR联合紫杉醇对Lewis肺癌荷瘤小黑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99-102页 |
6.4.5 HBBR联合紫杉醇给药对A549荷瘤裸鼠及Lewis肺癌荷瘤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6.5 小结与讨论 | 第103-105页 |
第七章 8-十六烷基小檗碱体内抗肿瘤转移作用初探 | 第105-113页 |
7.1 实验材料 | 第105页 |
7.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105页 |
7.1.2 实验仪器 | 第105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105-107页 |
7.2.1 细胞培养 | 第105页 |
7.2.2 实验动物及饲养 | 第105-106页 |
7.2.3 裸鼠肺原位荷瘤摸索 | 第106页 |
7.2.4 乳腺癌原位荷瘤小鼠模型建立 | 第106-107页 |
7.2.5 动物分组与给药 | 第107页 |
7.2.6 小动物活体成像检测 | 第107页 |
7.2.7 瘤体积及瘤重检测 | 第107页 |
7.3 数据处理 | 第107-108页 |
7.4 实验结果 | 第108-111页 |
7.4.1 裸鼠肺癌原位荷瘤模型造模摸索 | 第108页 |
7.4.2 HBBR对乳腺癌原位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108-110页 |
7.4.3 HBBR对乳腺癌原位荷瘤小鼠肿瘤肺转移的抑制作用 | 第110-111页 |
7.5 小结与讨论 | 第111-113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13-115页 |
创新点及意义 | 第115-117页 |
文献综述 | 第117-133页 |
1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 | 第117-127页 |
1.1 肺癌简介及分类 | 第117页 |
1.2 非小细胞肺癌 | 第117-127页 |
1.2.1 非小细胞肺癌的组织学亚型 | 第118页 |
1.2.2 非小细胞肺癌的症状 | 第118页 |
1.2.3 非小细胞肺癌的病因 | 第118-121页 |
1.2.4 非小细胞肺癌病理生理学 | 第121-123页 |
1.2.5 非小细胞肺癌分期 | 第123-124页 |
1.2.6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 | 第124-127页 |
2小檗碱 | 第127-133页 |
2.1 小檗碱概述 | 第127-128页 |
2.2 小檗碱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 | 第128-131页 |
2.2.1 小檗碱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第128-129页 |
2.2.2 小檗碱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第129-130页 |
2.2.3 小檗碱诱导肿瘤细胞自噬 | 第130页 |
2.2.4 小檗碱抑制肿瘤细胞转移 | 第130页 |
2.2.5 小檗碱抑制血管生成 | 第130-131页 |
2.3 小檗碱与肺癌 | 第131页 |
2.4 小檗碱衍生物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53页 |
附录 | 第153-155页 |
致谢 | 第155-157页 |
博士研究生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第157-159页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59-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