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3-14页 |
引言 | 第14-17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7-32页 |
一 卵泡发育障碍类疾病的研究现况 | 第17-26页 |
二 颗粒细胞自噬对卵泡发育和闭锁的调控 | 第26-28页 |
三 颗粒细胞自噬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 | 第28-29页 |
四 导师治疗卵泡发育障碍类疾病临证经验 | 第29-32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32-105页 |
课题的前期研究基础及创新性 | 第32-33页 |
研究基础 | 第32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32-33页 |
实验一 雷公藤甲素诱导离体原代培养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自噬的研究 | 第33-58页 |
1 材料与试剂 | 第33-38页 |
1.1 实验动物和实验条件 | 第33页 |
1.2 主要药物、试剂和仪器 | 第33-37页 |
1.3 实验分组 | 第37-3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8-42页 |
2.1 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的分离与原代培养 | 第38页 |
2.2 离体培养大鼠卵巢颗粒细胞鉴定 | 第38-39页 |
2.3 CCK8法检测TP对GCs增殖的抑制 | 第39页 |
2.4 WB法检测各组卵巢GCs中Beclin1、LC3Ⅱ/Ⅰ、P62、p-PI3K,p-AKT及p-mTOR蛋白表达 | 第39-42页 |
3 统计分析 | 第42页 |
4 实验结果 | 第42-50页 |
4.1 体外培养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形态学观察 | 第42-43页 |
4.2 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的鉴定 | 第43-44页 |
4.3 雷公藤甲素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增值的抑制作用 | 第44-45页 |
4.4 雷公藤甲素诱导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自噬浓度的确定 | 第45-47页 |
4.5 雷公藤甲素诱导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自噬时间的确定 | 第47-48页 |
4.6 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自噬诱导剂确定及机制研究 | 第48-50页 |
5 讨论 | 第50-57页 |
5.1 选择颗粒细胞(GCs)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 第50-51页 |
5.2 采用雷公藤甲素诱导颗粒细胞自噬的原因 | 第51-52页 |
5.3 实验指标的意义与结果分析 | 第52-57页 |
6 结论 | 第57-58页 |
实验二 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研究补肾活血中药复方新加归肾丸对雷公藤甲素致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自噬的调控 | 第58-105页 |
1 材料与试剂 | 第58-60页 |
1.1 实验动物和实验条件 | 第58页 |
1.2 主要药物 | 第58-59页 |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9-6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0-67页 |
2.1 实验技术路线图 | 第60-61页 |
2.2 大鼠含药血清的制备 | 第61-62页 |
2.3 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的TP诱导处理 | 第62-63页 |
2.4 实验分组及添加受试药物处理 | 第63页 |
2.5 Elisa法检测颗粒细胞分泌E_2、P含量 | 第63-64页 |
2.6 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自噬小体数量 | 第64-65页 |
2.7 RT-qPCR法检测大鼠卵巢颗粒细胞PI3K、AKT、mTOR及自噬相关因子的mRNA相对表达量 | 第65-67页 |
2.8 WB法检测颗粒细胞中的p-PI3K、p-AKT、p-mTOR及自噬相关因子蛋白表达 | 第67页 |
2.9 免疫荧光观察各组颗粒细胞中信号通路及自噬相关因子的表达 | 第67页 |
3 统计分析 | 第67页 |
4 实验结果 | 第67-94页 |
4.1 药效实验 | 第67-79页 |
4.2 机制实验 | 第79-94页 |
5 讨论 | 第94-104页 |
5.1 补肾活血法治疗卵泡发育障碍类疾病的立法依据 | 第94-95页 |
5.2 补肾活血中药复方新加归肾丸的方药分析 | 第95-98页 |
5.3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 第98-99页 |
5.4 补肾中药复方调控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促卵泡发育的实验研究现况 | 第99-100页 |
5.5 调控细胞自噬是中药发挥药理作用的重要机制 | 第100-101页 |
5.6 实验指标意义与结果分析 | 第101-104页 |
6 结论 | 第104-105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21页 |
附件 | 第121-139页 |
综述一 自噬与中医药延缓卵巢衰老的研究进展 | 第121-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29页 |
综述二 基于“肾主生殖”理论认识细胞自噬与卵泡发育 | 第129-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38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8页 |
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