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写 | 第12-13页 |
中文摘要 | 第13-19页 |
ABSTRACT | 第19-25页 |
引言 | 第26-29页 |
第一部分 资冲颗粒对反复促排卵小鼠卵母细胞体外受精、体外成熟结局的影响 | 第29-79页 |
前言 | 第2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9-4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9-34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29-30页 |
1.2 实验药物 | 第30页 |
1.3 实验试剂 | 第30-31页 |
1.4 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1.5 试剂配置 | 第32-3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4-42页 |
2.1 设计与分组 | 第34页 |
2.2 实验分组 | 第34-35页 |
2.3 用药剂量 | 第35页 |
2.4 造模与分组方法 | 第35-36页 |
2.5 服药方法 | 第36页 |
2.6 小鼠卵母细胞体外受精操作流程 | 第36-40页 |
2.6.1 供精、供卵鼠的准备 | 第36页 |
2.6.1.1 供精鼠 | 第36页 |
2.6.1.2 供卵鼠 | 第36页 |
2.6.2 超促排卵 | 第36-37页 |
2.6.3 培养皿准备 | 第37-38页 |
2.6.3.1 精子获能皿 | 第37页 |
2.6.3.2 体外受精培养皿 | 第37页 |
2.6.3.3 胚胎培养皿 | 第37-38页 |
2.6.4 吸卵针的制作 | 第38页 |
2.6.5 采集精子、精子获能 | 第38-39页 |
2.6.6 取卵 | 第39页 |
2.6.7 授精 | 第39-40页 |
2.6.8 镜下观察 | 第40页 |
2.6.9 监测指标 | 第40页 |
2.6.9.1 排卵实验 | 第40页 |
2.6.9.2 卵裂实验 | 第40页 |
2.7 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操作流程 | 第40-41页 |
2.7.1 超促排卵 | 第40-41页 |
2.7.2 GV期卵子采集及体外成熟 | 第41页 |
2.7.3 检测指标 | 第41页 |
2.8 统计分析 | 第41-42页 |
结果 | 第42-46页 |
1 反复超促排卵对各组小鼠获卵数、受精率、1细胞受精卵体外发育潜能的比较 | 第42-44页 |
1.1 反复超促排卵对各组小鼠获卵数差异的比较 | 第42-43页 |
1.2 反复超促排卵对各组小鼠卵母细胞受精率差异的比较 | 第43页 |
1.3 反复超促排卵对各组小鼠1细胞受精卵体外发育潜能的比较 | 第43-44页 |
2 反复超促排卵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 | 第44-46页 |
附图 | 第46-50页 |
附表 | 第50-52页 |
讨论 | 第52-67页 |
1 反复超促排卵的临床现状 | 第52-53页 |
1.1 反复超促排卵影响卵母细胞的数量和质量 | 第52页 |
1.2 反复超促排卵致胚胎移植的妊娠率和着床率下降 | 第52-53页 |
2 反复超促排卵与肾精的关系 | 第53-54页 |
2.1 生殖能力由肾精、天癸决定 | 第53页 |
2.2 卵泡的发生以肾精为基础 | 第53页 |
2.3 胚胎质量及发育潜能由肾精主导 | 第53-54页 |
2.4 反复超促排卵导致肾精亏虚 | 第54页 |
3 反复超促排卵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54-55页 |
3.1 造模方法 | 第54-55页 |
3.2 造模成功率的探讨 | 第55页 |
4 研究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4.1 反复超促排卵对小鼠卵母细胞的影响 | 第55-56页 |
4.2 资冲颗粒对反复超促排卵小鼠卵母细胞质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5 提高卵母细胞质量的治疗现状 | 第57-58页 |
6 资冲颗粒的方药研究背景 | 第58-67页 |
6.1 资冲颗粒渊源 | 第58页 |
6.2 资冲颗粒的组方配伍特色 | 第58-59页 |
6.2.1 补肾填精,固护养阴 | 第58-59页 |
6.2.2 阳中求阴,水火既济 | 第59页 |
6.3 资冲颗粒组方分析及药理学研究 | 第59-62页 |
6.4 资冲颗粒的前期临床及基础研究 | 第62-67页 |
6.4.1 临床研究 | 第63页 |
6.4.2 动物实验 | 第63-64页 |
6.4.2.1 促卵泡发育,产生雌激素样效应 | 第63页 |
6.4.2.2 促卵巢血管再生,调控卵巢功能 | 第63-64页 |
6.4.3 体外细胞实验 | 第64-67页 |
6.4.3.1 促进早孕流产胚胎脐带血管周围干细胞(FTM-PVCs)分化为卵母细胞样细胞 | 第64页 |
6.4.3.2 促进人胚胎干细胞体外分化为类卵巢颗粒细胞及类卵泡细胞 | 第64-65页 |
6.4.3.3 促进小鼠胚胎干细胞(mESC)、大鼠间充质干细胞(rMSCs)向生殖细胞分化 | 第65页 |
6.4.3.4 促进小鼠颗粒细胞雌激素的生成 | 第65页 |
6.4.3.5 促进人、小鼠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 | 第65-66页 |
6.4.3.6 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 | 第66页 |
6.4.3.7 改善雌激素缺乏的阴道萎缩症状 | 第66-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9页 |
第二部分 资冲颗粒改善反复超促排卵小鼠卵母细胞质量的分子机制研究 | 第79-156页 |
第一节 资冲颗粒对反复超促排卵小鼠卵巢组织形态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 第79-96页 |
前言 | 第79-8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0-87页 |
1 材料 | 第80-81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80页 |
1.2 实验药物 | 第80页 |
1.3 试剂耗材 | 第80-8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81-87页 |
2.1 实验分组 | 第81页 |
2.2 用药剂量 | 第81页 |
2.3 造模方法 | 第81页 |
2.4 服药方法 | 第81页 |
2.5 标本采集 | 第81-82页 |
2.5.1 血清制备 | 第81-82页 |
2.5.2 卵巢的分离及称重 | 第82页 |
2.6 血清P的测定 | 第82-83页 |
2.6.1 准备试剂与收集血样 | 第82-83页 |
2.6.2 检测程序 | 第83页 |
2.6.3 检测程序结果计算与判断 | 第83页 |
2.7 小鼠雌二醇定量测定 | 第83-85页 |
2.7.1 样本要求 | 第84页 |
2.7.2 检验方法 | 第84页 |
2.7.3 ELISA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84-85页 |
2.8 组织切片病理检验 | 第85-86页 |
2.8.1 方法 | 第85页 |
2.8.2 图像采集 | 第85-86页 |
2.8.3 卵巢内卵泡数量统计 | 第86页 |
2.9 统计分析 | 第86-87页 |
结果 | 第87-89页 |
1 补肾中药对反复促排卵小鼠各级卵泡及黄体数目的影响 | 第87-88页 |
2 补肾中药对反复超促排卵小鼠卵巢重量的影响 | 第88页 |
3 补肾中药对反复促排卵小鼠雌、孕激素水平的影响 | 第88-89页 |
附图 | 第89-91页 |
附表 | 第91-92页 |
讨论 | 第92-94页 |
1 反复超促排卵导致窦前卵泡、窦卵泡数目减少,黄体数目增加。 | 第92页 |
2 随着促排卵次数的增加,E2、P水平呈下降趋势。 | 第92页 |
3 随着促排卵次数的增加,卵巢重量亦增加。 | 第92-93页 |
4 补肾中药ZCKL能够增加初级卵泡、次级卵泡数量,量效关系明显。 | 第93-94页 |
小结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6页 |
第二节 资冲颗粒对反复超促排卵小鼠卵母细胞OCT4表达的影响 | 第96-119页 |
前言 | 第96-9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7-108页 |
1 材料 | 第97-99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97页 |
1.2 实验药物 | 第97页 |
1.3 试剂耗材 | 第97-98页 |
1.4 试剂配伍 | 第98-99页 |
1.5 仪器 | 第9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99-108页 |
2.1 实验分组 | 第99页 |
2.2 用药剂量 | 第99页 |
2.3 造模方法 | 第99页 |
2.4 服药方法 | 第99页 |
2.5 标本采集 | 第99-100页 |
2.5.1 卵母细胞采集 | 第99-100页 |
2.5.2 卵丘颗粒细胞采集 | 第100页 |
2.6 RT-PCR检测卵母细胞OCT4mRNA的表达 | 第100-103页 |
2.6.1 分别提取五组卵母细胞总RNA | 第100页 |
2.6.2 RNA纯度测定 | 第100-101页 |
2.6.3 合成cDNA | 第101-102页 |
2.6.4 引物设计 | 第102页 |
2.6.5 PCR扩增 | 第102-103页 |
2.6.6 RT-PCR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03页 |
2.7 Western blot检测小鼠卵母细胞OCT4蛋白的表达 | 第103-107页 |
2.7.1 分别提取五组卵母细胞内总蛋白 | 第103-104页 |
2.7.2 总蛋白量的测定 | 第104页 |
2.7.3 SDS-PAGE电泳、银染标准操作规程 | 第104-107页 |
2.8 统计分析 | 第107-108页 |
结果 | 第108-109页 |
1 各组卵母细胞OCT4蛋白表达的差异比较 | 第108页 |
2 各组卵母细胞OCT4mRNA表达的差异比较 | 第108-109页 |
附图 | 第109-110页 |
附表 | 第110-111页 |
讨论 | 第111-115页 |
1 OCT4与“先天之精”功能相似 | 第111-112页 |
2 反复超促排卵之后OCT4在卵母细胞中表达下调,致卵母细胞质量恶化 | 第112-113页 |
3 OCT-4的下调触发了细胞凋亡途径 | 第113页 |
4 补肾中药ZCKL能够上调卵母细胞OCT4蛋白及mRNA的表达,为提高胚胎质量提供实验依据 | 第113-115页 |
小结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
第三节 资冲颗粒对反复超促排卵小鼠卵母细胞成熟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119-156页 |
前言 | 第119-12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20-123页 |
1 材料 | 第120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120页 |
1.2 实验药物 | 第120页 |
1.3 试剂耗材 | 第120页 |
1.4 仪器 | 第12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20-123页 |
2.1 实验分组 | 第120页 |
2.2 用药剂量 | 第120页 |
2.3 造模方法 | 第120页 |
2.4 服药方法 | 第120页 |
2.5 标本采集 | 第120-121页 |
2.6 RT-PCR检测卵母细胞中GDF9、Smad2、CDC2mRNA的表达,卵丘颗粒细胞中LHR、EGFR、PKA、MAPK3/1mRNA的表达 | 第121页 |
2.7 Western blot检测小鼠卵母细胞GDF9、Smad2、CDC2的蛋白表达及卵丘颗粒细胞EGFR的蛋白表达 | 第121页 |
2.8 ELISA检测小鼠卵丘颗粒细胞中cAMP的浓度 | 第121-122页 |
2.9 统计分析 | 第122-123页 |
结果 | 第123-129页 |
1 各组小鼠卵母细胞中GDF-9、SMAD2、CDC2mRNA及蛋白的表达比较 | 第123-125页 |
1.1 DF9mRNA表达的比较 | 第123页 |
1.2 GDF9蛋白表达的比较 | 第123页 |
1.3 SMAD2mRNA表达的比较 | 第123-124页 |
1.4 SMAD2蛋白表达的比较 | 第124页 |
1.5 CDC2mRNA表达的比较 | 第124-125页 |
1.6 CDC2蛋白表达的比较 | 第125页 |
2 各组小鼠卵丘颗粒细胞LHR、EGFR、PKA、MAPK3/1的mRNA和或蛋白及cAMP浓度的比较 | 第125-129页 |
2.1 LHRmRNA表达的比较 | 第125页 |
2.2 EGFRmRNA表达的比较 | 第125-126页 |
2.3 EGFR蛋白表达的比较 | 第126页 |
2.4 PKAmRNA表达的比较 | 第126-127页 |
2.5 cAMP浓度的比较 | 第127页 |
2.6 MAPK3mRNA表达的比较 | 第127页 |
2.7 MAPK1mRNA表达的比较 | 第127-129页 |
附图 | 第129-135页 |
附表 | 第135-139页 |
讨论 | 第139-148页 |
1 标本采集时间的选择 | 第139页 |
2 卵母细胞成熟是卵母细胞获得成功受精和随后的胚胎发育能力的关键步骤之一 | 第139页 |
3 调节卵母细胞成熟的信号通路 | 第139-148页 |
3.1 cAMP/PKA/MAPK信号通路 | 第141-143页 |
3.2 GDF9/SMAD2信号通路 | 第143-144页 |
3.3 EGFR/MAPK3/1信号通路 | 第144-148页 |
小结 | 第148-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6页 |
结论 | 第156-157页 |
创新性评价 | 第157-158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158-159页 |
致谢 | 第159-160页 |
附录一:综述:补肾中药干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研究进展 | 第160-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5页 |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175-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