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3-33页 |
1.1 引言 | 第13-17页 |
1.2 窄线宽光纤激光器 | 第17-20页 |
1.2.1 窄线宽光纤激光器研究与发展 | 第18-19页 |
1.2.2 实现窄线宽光纤激光器的关键技术和常用的结构 | 第19-20页 |
1.3 少模光纤激光器 | 第20-30页 |
1.3.1 输出少模的光纤激光器 | 第22-28页 |
1.3.2 光纤模式转换器 | 第28-30页 |
1.4 本论文内容安排 | 第30-33页 |
2 模式理论与耦合模理论 | 第33-59页 |
2.1 均匀偏振光束和轴对称矢量光束 | 第33-44页 |
2.1.1 自由空间中标量光束和矢量光束的数学表征 | 第33-35页 |
2.1.2 光纤中矢量模式和标量模式的数学表征 | 第35-43页 |
2.1.3 光纤中矢量模式和标量模式的转换 | 第43-44页 |
2.2 耦合模理论 | 第44-58页 |
2.2.1 微扰法推导耦合模方程 | 第44-47页 |
2.2.2 耦合模方程在模式选择耦合器中的应用 | 第47-55页 |
2.2.3 耦合模方程在光纤光栅中的应用 | 第55-58页 |
2.3 小结 | 第58-59页 |
3 输出高阶线偏振模式的窄线宽光纤激光器 | 第59-89页 |
3.1 引言 | 第59-60页 |
3.2 输出LP_(11)模式的可切换波长的光纤激光器 | 第60-76页 |
3.2.1 激光器实验结构 | 第60-61页 |
3.2.2 模式选择耦合器的制作与测量 | 第61-66页 |
3.2.3 窄带滤波器CMFBG和可饱和吸收体的滤波特性 | 第66-69页 |
3.2.4 实验结果及实验分析 | 第69-76页 |
3.3 输出基于LP21模式叠加的涡旋光束的光纤激光器 | 第76-87页 |
3.3.1 光纤中OAM生成原理 | 第76-78页 |
3.3.2 激光器实验结构 | 第78-79页 |
3.3.3 模式选择耦合器的制作 | 第79-83页 |
3.3.4 窄带滤波器FP-FBG的制作 | 第83页 |
3.3.5 实验结果及实验分析 | 第83-87页 |
3.4 小结 | 第87-89页 |
4 输出轴对称矢量光束的窄线宽光纤激光器 | 第89-101页 |
4.1 引言 | 第89-90页 |
4.2 激光器实验结构 | 第90-91页 |
4.3 打破简并性的少模光纤的设计与制作 | 第91-93页 |
4.4 宽带模式转换器和窄带滤波器FP-FBG的制作 | 第93-96页 |
4.4.1 模式选择耦合器的制作 | 第93-94页 |
4.4.2 模式转换器的输出模式的测量分析 | 第94-95页 |
4.4.3 窄带滤波器FP-FBG的制作 | 第95-96页 |
4.5 实验结果及实验分析 | 第96-99页 |
4.5.1 输出激光及其稳定性 | 第96-97页 |
4.5.2 单纵模验证及线宽测试 | 第97-98页 |
4.5.3 输出光斑 | 第98-99页 |
4.6 小结 | 第99-101页 |
5 输出窄线宽单偏振激光的线形腔光纤激光器 | 第101-111页 |
5.1 引言 | 第101-102页 |
5.2 多个光纤光栅F-P腔理论分析 | 第102-103页 |
5.2.1 单腔F-P光纤光栅分析 | 第102-103页 |
5.2.2 双腔F-P光纤光栅分析 | 第103页 |
5.3 激光器实验结构 | 第103-106页 |
5.4 实验结果及实验分析 | 第106-110页 |
5.4.1 输出激光及其稳定性 | 第106-107页 |
5.4.2 单纵模验证及线宽测试 | 第107-109页 |
5.4.3 激光输出偏振态测试 | 第109-110页 |
5.5 小结 | 第110-111页 |
6 结论 | 第111-115页 |
6.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1-112页 |
6.2 下一步要展开的工作 | 第112-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5页 |
附录A 缩略语 | 第125-129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9-13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