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快速路驾驶人换道意图识别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交通拥堵评价 | 第9-11页 |
1.2.2 换道意图识别 | 第11-12页 |
1.2.3 研究现状总结与启示 | 第12-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车道变换行为分析及试验方案设计 | 第15-29页 |
2.1 车道变换行为分析 | 第15-18页 |
2.1.1 车道变换类型 | 第15-16页 |
2.1.2 车道变换决策机制 | 第16-17页 |
2.1.3 车道变换的操作规范 | 第17页 |
2.1.4 车道变换阶段划分 | 第17-18页 |
2.2 试验总体方案 | 第18-23页 |
2.2.1 试验目的 | 第18页 |
2.2.2 试验仪器 | 第18-20页 |
2.2.3 第一阶段试验方案设计 | 第20-22页 |
2.2.4 第二阶段试验方案设计 | 第22-23页 |
2.3 换道意图时窗的确定 | 第23-24页 |
2.4 试验数据预处理 | 第24-28页 |
2.4.1 样本筛选 | 第24-25页 |
2.4.2 眼动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2.4.3 心电数据处理 | 第26-27页 |
2.4.4 车辆运动状态数据处理 | 第27页 |
2.4.5 异常数据剔除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基于驾驶人感受的拥堵强度模型研究 | 第29-42页 |
3.1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29-37页 |
3.1.1 行程速度 | 第30页 |
3.1.2 驾驶风格 | 第30-37页 |
3.2 基于驾驶人感受的拥堵强度模型 | 第37-40页 |
3.2.1 多项Logit模型简介 | 第37页 |
3.2.2 建立路段拥堵强度模型 | 第37-39页 |
3.2.3 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 第39-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驾驶人换道特征及车辆运动状态研究 | 第42-64页 |
4.1 驾驶人的眼动过程 | 第42-43页 |
4.1.1 眼动的基本形式 | 第42页 |
4.1.2 注视与扫视的区分方法 | 第42-43页 |
4.2 注视行为分析 | 第43-47页 |
4.2.1 注视时间占比 | 第43-44页 |
4.2.2 平均注视时间 | 第44-45页 |
4.2.3 后视镜注视次数 | 第45-47页 |
4.3 扫视行为分析 | 第47-50页 |
4.3.1 扫视幅度 | 第47-48页 |
4.3.2 扫视速度 | 第48-50页 |
4.4 心率特征分析 | 第50-53页 |
4.4.1 心率指标的确定 | 第51页 |
4.4.2 心率特性分析 | 第51-53页 |
4.5 速度变异性分析 | 第53-56页 |
4.6 加速度变异性分析 | 第56-60页 |
4.7 横摆角速度变异性分析 | 第60-62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驾驶人换道意图识别模型研究 | 第64-79页 |
5.1 SVM基本思想 | 第64-69页 |
5.2 基于SVM的换道意图识别模型 | 第69-77页 |
5.2.1 建模流程 | 第69-70页 |
5.2.2 交叉验证 | 第70页 |
5.2.3 参数寻优 | 第70-73页 |
5.2.4 模型优度检验 | 第73-77页 |
5.3 拥堵状态下车辆换道预警系统开发思路 | 第77-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79-8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