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标准模型与B介子物理 | 第12-46页 |
2.1 标准模型简介 | 第12-20页 |
2.2 B介子的混合及其衰变过程CP破坏的类型 | 第20-25页 |
2.2.1 中性B介子混合 | 第21-23页 |
2.2.2 B介子衰变中的CP破坏 | 第23-25页 |
2.3 低能有效哈密顿量 | 第25-34页 |
2.3.1 算符乘积展开 | 第25-28页 |
2.3.2 Wilson系数的计算及重整化群演化 | 第28-34页 |
2.4 强子矩阵元的计算 | 第34-38页 |
2.4.1 简单因子化方法 | 第34-35页 |
2.4.2 QCD因子化方法 | 第35-37页 |
2.4.3 软共线有效理论 | 第37页 |
2.4.4 微扰QCD因子化方法 | 第37-38页 |
2.5 k_T因子化和PQCD因子化方法 | 第38-45页 |
2.5.1 k_T因子化思想 | 第38-40页 |
2.5.2 重求和技术 | 第40-43页 |
2.5.3 PQCD因子化方案下的两体B介子非轻衰变 | 第43-4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B介子三体衰变简介 | 第46-70页 |
3.1 三体衰变运动学 | 第46-50页 |
3.2 共振态 | 第50-54页 |
3.3 B介子三体衰变研究现状 | 第54-60页 |
3.3.1 实验现状 | 第55-57页 |
3.3.2 理论现状 | 第57-60页 |
3.4 PQCD因子化方案下的三体B介子非轻衰变 | 第60-69页 |
3.4.1 基本思想 | 第60-61页 |
3.4.2 两介子分布振幅 | 第61-66页 |
3.4.3 研究现状 | 第66-6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B_((s))→ D[ρ(770),ρ(1450),ρ(1700)→]ππ过程研究 | 第70-92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70-72页 |
4.2 理论框架 | 第72-82页 |
4.2.1 坐标选取与波函数 | 第73-78页 |
4.2.2 衰变振幅 | 第78-82页 |
4.3 数值分析与讨论 | 第82-9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五章 B_c→D[ρ(770),ρ(1450),ρ(1700)→ ]ππ过程研究 | 第92-105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92-93页 |
5.2 理论框架 | 第93-98页 |
5.2.1 坐标选取与波函数 | 第94-95页 |
5.2.2 衰变振幅 | 第95-98页 |
5.3 数值分析与讨论 | 第98-10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附录A | 第107-110页 |
A.1 因子化公式中的相关函数 | 第107-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项目及研究成果 | 第126-128页 |
致谢 | 第128-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