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1.1 粉棒束孢的生物学特性 | 第9-11页 |
1.2 粉棒束孢药效学研究 | 第11-12页 |
1.3 药用真菌液体深层培养的影响因素 | 第12-14页 |
1.4 转录组学在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1.5 代谢组学在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1.6 海拔高度对生物体的影响 | 第17-19页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页 |
1.8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粉棒束孢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 | 第21-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2.1.1 感病材料及供试寄主幼虫 | 第21页 |
2.1.2 供试幼虫的食料来源 | 第21-22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2-23页 |
2.1.4 主要用具和试剂 | 第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2.2.1 昆虫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 第23-24页 |
2.2.2 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 第24页 |
2.2.3 其对不同寄主幼虫的致死率 | 第24-25页 |
2.2.4 统计分析 | 第2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3页 |
2.3.1 形态学鉴定 | 第25-26页 |
2.3.2 分子鉴定 | 第26-30页 |
2.3.3 不同浓度粉棒束孢接种贡嘎勾蝠蛾幼虫后的死亡动态 | 第30-31页 |
2.3.4 粉棒束孢对农业害虫的侵染效果 | 第31-33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粉棒束孢的发酵工艺优化 | 第35-51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3.1.1 菌株来源 | 第35页 |
3.1.2 主要用具和试剂 | 第35-36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3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6-39页 |
3.2.1 菌种的准备 | 第36页 |
3.2.2 培养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3 营养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4 正交实验研究最佳营养条件组合 | 第38页 |
3.2.5 菌丝最佳采收时期 | 第38页 |
3.2.6 不同采收时间发酵液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的比较 | 第38-39页 |
3.2.7 统计分析 | 第3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7页 |
3.3.1 装瓶量和接种量分别对菌丝产量的影响 | 第39页 |
3.3.2 摇床速度和光照分别对菌丝产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3 温度对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 第40-42页 |
3.3.4 碳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5 C/N比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6 微量元素的影响 | 第44页 |
3.3.7 化学合成培养基正交实验 | 第44-46页 |
3.3.8 菌丝体生物产量及发酵液pH值的动态变化 | 第46-47页 |
3.3.9 发酵液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 | 第47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47-51页 |
第四章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海拔高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1-59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4.1.1 主要试剂 | 第51页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1-53页 |
4.2.1 不同海拔高度条件下的菌丝发酵 | 第51-52页 |
4.2.2 菌丝前处理 | 第52页 |
4.2.3 实验条件 | 第52页 |
4.2.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第52页 |
4.2.5 差异代谢物识别 | 第52-5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3-57页 |
4.3.1 海拔高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3页 |
4.3.2 非靶向代谢谱分析 | 第53-54页 |
4.3.3 代谢产物的鉴定 | 第54-57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57-59页 |
第五章 基于转录组学技术研究海拔高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9-79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59-60页 |
5.1.1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 第59页 |
5.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9-60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0-62页 |
5.2.1 菌丝取样 | 第60页 |
5.2.2 采用酚/氯仿法提取总RNA | 第60页 |
5.2.3 文库构建 | 第60页 |
5.2.4 Illumina测序 | 第60页 |
5.2.5 数据质控 | 第60页 |
5.2.6 组装 | 第60-61页 |
5.2.7 组装后评估 | 第61页 |
5.2.8 基因预测 | 第61页 |
5.2.9 ORF功能注释 | 第61页 |
5.2.10 表达量分析 | 第61页 |
5.2.11 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 第61页 |
5.2.12 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 | 第61页 |
5.2.13 目的差异表达基因的q-PCR验证 | 第61-62页 |
5.2.14 数据分析 | 第62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2-77页 |
5.3.1 总RNA的检测结果 | 第62-63页 |
5.3.2 测序数据质量的统计分析 | 第63-64页 |
5.3.3 序列的组装与评估 | 第64-67页 |
5.3.4 注释结果 | 第67-68页 |
5.3.5 表达量分析 | 第68页 |
5.3.6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68-69页 |
5.3.7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 第69-74页 |
5.3.8 呼吸电子传递链相关酶基因的转录差异 | 第74-77页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77-79页 |
第六章 海拔高度影响菌丝生长代谢组和转录组的关联分析 | 第79-89页 |
6.1 关联分析方法 | 第79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79-88页 |
6.2.1 L-leucine代谢与转录的关联分析 | 第80-81页 |
6.2.2 Xanthurenic acid的代谢与转录的关联分析 | 第81-82页 |
6.2.3 Uridine 5'-diphosphate代谢与转录的关联分析 | 第82-83页 |
6.2.4 S-adenosylhomocysteine代谢与转录的关联分析 | 第83-84页 |
6.2.5 L-Phenylalanine代谢与转录的关联分析 | 第84-85页 |
6.2.6 Pantothenic acid代谢与转录的关联分析 | 第85-88页 |
6.3 小结与讨论 | 第88-8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附件 | 第104-105页 |
作者简介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