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恽代英哲学思想生成的历史逻辑 | 第15-28页 |
2.1 恽代英哲学思想形成的条件 | 第15-22页 |
2.1.1 恽代英哲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15-16页 |
2.1.2 恽代英哲学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1.3 恽代英哲学思想形成的现实来源 | 第18-22页 |
2.2 恽代英哲学思想的历史演进 | 第22-28页 |
2.2.1 恽代英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1913年—1919年) | 第22-23页 |
2.2.2 恽代英哲学思想的转折时期(1920年—1921年) | 第23-24页 |
2.2.3 恽代英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时期(1922年—1931年) | 第24-28页 |
第三章 恽代英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8-52页 |
3.1 “唯物主义” | 第28-37页 |
3.1.1 物质实在论 | 第28-32页 |
3.1.2 认识论 | 第32-37页 |
3.2 唯物史观 | 第37-46页 |
3.2.1 恽代英建立唯物史观的演进历程 | 第37-41页 |
3.2.2 恽代英对唯物史观的基本运用 | 第41-44页 |
3.2.3 无神论 | 第44-46页 |
3.3 人生哲学 | 第46-52页 |
3.3.1 人生价值论 | 第47-48页 |
3.3.2 人生态度论 | 第48-52页 |
第四章 恽代英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 第52-61页 |
4.1 恽代英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52-55页 |
4.1.1 兼容性 | 第52-53页 |
4.1.2 辩论性 | 第53-54页 |
4.1.3 创新性 | 第54-55页 |
4.1.4 前瞻性 | 第55页 |
4.2 恽代英哲学思想的历史意义 | 第55-58页 |
4.2.1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 第55-57页 |
4.2.2 奠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 | 第57-58页 |
4.3 恽代英哲学思想的局限性 | 第58-61页 |
4.3.1 “唯物主义”思想的不完整 | 第58-59页 |
4.3.2 辩证法思想有所缺乏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