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9-2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20-41页 |
1.1 中空微球的结构分类及应用 | 第20-29页 |
1.1.1 中空微球的结构分类 | 第20-23页 |
1.1.2 中空微球的应用 | 第23-29页 |
1.2 中空微球的制备方法 | 第29-34页 |
1.2.1 无模板法 | 第29-30页 |
1.2.2 软模板法 | 第30-31页 |
1.2.3 硬模板法 | 第31-34页 |
1.3 硬模板法调控中空微球结构 | 第34-39页 |
1.3.1 多壳层中空微球的结构调控 | 第34-37页 |
1.3.2 核壳中空微球的结构调控 | 第37-39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 | 第39-41页 |
2 多壳层NiO中空微球的制备及储能性能 | 第41-62页 |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1-45页 |
2.1.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41-42页 |
2.1.2 多壳层NiO中空微球的制备 | 第42-44页 |
2.1.3 RGO@Fe_3O_4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44页 |
2.1.4 样品的表征方法 | 第44页 |
2.1.5 超级电容器储能性能的测试 | 第44-45页 |
2.2 多壳层NiO中空微球的形貌与结构 | 第45-52页 |
2.2.1 多壳层NiO中空微球的形貌与结构调控 | 第45-49页 |
2.2.2 多壳层NiO中空微球的形成机理 | 第49-51页 |
2.2.3 多壳层NiO中空微球的物性分析 | 第51-52页 |
2.3 多壳层NiO中空微球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储能性能 | 第52-60页 |
2.3.1 NiO中空微球在超级电容器中储能性能的比较 | 第52-57页 |
2.3.2 NiO//RGO@Fe_3O_4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性能 | 第57-6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3 多壳层NiCo_2O_4中空微球的制备及储能性能 | 第62-77页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62-64页 |
3.1.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62-63页 |
3.1.2 多壳层NiCo_2O_4中空微球的制备 | 第63-64页 |
3.1.3 样品的表征方法 | 第64页 |
3.1.4 超级电容器储能性能的测试 | 第64页 |
3.2 NiCo_2O_4中空微球的形貌与结构 | 第64-70页 |
3.2.1 薄壳层NiCo_2O_4中空微球的形貌与结构 | 第64-66页 |
3.2.2 厚壳层NiCo_2O_4中空微球的形貌与结构 | 第66-68页 |
3.2.3 NiCo_2O_4中空微球的物性分析 | 第68-70页 |
3.3 NiCo_2O_4中空微球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储能性能 | 第70-7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4 Ni和Co掺杂的Fe_2O_3核壳结构中空微球的制备及储能性能 | 第77-89页 |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77-79页 |
4.1.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77页 |
4.1.2 Ni和Co掺杂的Fe_2O_3中空微球的制备 | 第77-78页 |
4.1.3 样品的表征方法 | 第78页 |
4.1.4 锂离子电池储能性能的测试 | 第78-79页 |
4.2 Ni和Co掺杂的Fe_2O_3中空微球的组成与结构 | 第79-84页 |
4.2.1 Ni和Co掺杂的Fe_2O_3中空微球的物性分析 | 第79-82页 |
4.2.2 Ni和Co掺杂的Fe_2O_3中空微球的形貌与结构 | 第82-84页 |
4.3 Ni和Co掺杂的Fe_2O_3中空微球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储能性能 | 第84-8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5 SiO_2包覆铂镍核壳结构中空微球的制备及催化性能 | 第89-102页 |
5.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89-92页 |
5.1.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89-90页 |
5.1.2 SiO_2包覆铂镍中空微球的制备 | 第90-91页 |
5.1.3 样品的表征方法 | 第91-92页 |
5.1.4 催化氨硼烷水解制氢性能的测试 | 第92页 |
5.2 SiO_2包覆铂镍中空微球的结构与组成 | 第92-98页 |
5.2.1 SiO_2包覆铂镍中空微球的形貌与结构 | 第92-96页 |
5.2.2 SiO_2包覆铂镍中空微球的物性分析 | 第96-98页 |
5.3 SiO_2包覆铂镍中空微球催化氨硼烷水解制氢的催化性能 | 第98-101页 |
5.3.1 SiO_2包覆铂镍中空微球催化性能的比较 | 第98-99页 |
5.3.2 SiO_2包覆铂镍中空微球催化氨硼烷水解制氢的反应活化能 | 第99-100页 |
5.3.3 SiO_2包覆铂镍中空微球催化性能的循环稳定性 | 第100-10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6 SiO_2包覆金铂核壳结构中空微球的制备及催化性能 | 第102-114页 |
6.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02-105页 |
6.1.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102-103页 |
6.1.2 SiO_2包覆金铂中空微球的制备 | 第103-104页 |
6.1.3 样品的表征方法 | 第104页 |
6.1.4 催化苯乙烯环氧化反应性能的测试 | 第104-105页 |
6.2 微球的组成与结构 | 第105-110页 |
6.2.1 羧基化树脂包覆金铂微球的组成与结构 | 第105-108页 |
6.2.2 SiO_2包覆金铂中空微球的组成与结构 | 第108-110页 |
6.3 SiO_2包覆金铂中空微球催化苯乙烯环氧化的催化性能 | 第110-112页 |
6.3.1 SiO_2包覆金铂中空微球催化性能的比较 | 第110-111页 |
6.3.2 AuPt@SiO_2催化性能的循环稳定性 | 第111-11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7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114-117页 |
7.1 结论 | 第114-115页 |
7.2 创新点摘要 | 第115-116页 |
7.3 展望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作者简介 | 第13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