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超疏水表面上液滴合并诱导弹跳机理及其调控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主要符号表第19-23页
1 绪论第23-45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23-24页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第24-42页
        1.2.1 表面润湿基本理论第24-27页
        1.2.2 超疏水表面上液滴合并诱导弹跳现象第27-33页
        1.2.3 液滴弹跳机理的研究第33-36页
        1.2.4 液滴弹跳速度及其强化方法第36-41页
        1.2.5 格子Boltzmann方法及其在模拟液滴弹跳过程中的应用第41-42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第42-45页
2 超疏水表面上液滴合并诱导弹跳过程的实验研究第45-62页
    2.1 表面制备与实验方法第45-49页
        2.1.1 表面制备与表征第45-48页
        2.1.2 实验装置与流程第48-49页
    2.2 超疏水表面液滴合并诱导弹跳动态特性第49-51页
    2.3 超疏水表面上液滴合并过程的动力学分析第51-61页
        2.3.1 液桥生长过程中气液界面曲率转变第51-54页
        2.3.2 液滴合并过程中的三相线演化规律第54-57页
        2.3.3 液滴合并后的弹跳速度第57-61页
    2.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3 超疏水表面上液滴合并诱导弹跳过程的尺寸效应第62-90页
    3.1 格子Boltzmann方法的两相流模型第62-69页
        3.1.1 模型简介第62-67页
        3.1.2 模型验证第67-69页
    3.2 超疏水表面上液滴合并机制转变的临界半径第69-80页
        3.2.1 超疏水表面上等径液滴合并诱导弹跳过程的格子Boltzmann模拟第69-73页
        3.2.2 粘性效应对液滴弹跳的影响第73-77页
        3.2.3 液滴弹跳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率第77-80页
    3.3 超疏水表面上液滴合并后发生弹跳的临界半径比第80-89页
        3.3.1 超疏水表面上不等径液滴合并诱导弹跳动态特性第80-81页
        3.3.2 超疏水表面上不等径液滴合并诱导弹跳过程的格子Boltzmann模拟第81-86页
        3.3.3 非等径液滴合并诱导弹跳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率第86-89页
    3.4 本章小结第89-90页
4 初始液滴排布对多液滴合并诱导弹跳过程的影响第90-104页
    4.1 液滴密集型排布第90-98页
        4.1.1 初始液滴排布角度对液滴弹跳过程中瞬态速度演变的影响第90-95页
        4.1.2 初始液滴排布角度对液滴弹跳速度的影响第95-98页
    4.2 液滴离散型排布第98-102页
        4.2.1 初始液滴偏移距离对液滴弹跳过程中瞬态速度演变的影响第98-100页
        4.2.2 初始液滴偏移距离对液滴弹跳速度的影响第100-102页
    4.3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5 超疏水表面结构对液滴合并诱导弹跳过程的调控第104-130页
    5.1 表面制备与表征第104-106页
    5.2 界面结构效应调控液滴弹跳速度的理论分析第106-109页
        5.2.1 利用凸起结构增大液滴弹跳速度第106-108页
        5.2.2 利用凹槽结构减小液滴弹跳速度第108-109页
    5.3 界面结构效应调控液滴弹跳速度的实验研究第109-114页
        5.3.1 带有三棱柱凸起结构的超疏水表面上的液滴合并行为第109-110页
        5.3.2 带有矩形凹槽结构的超疏水表面上的液滴合并行为第110-112页
        5.3.3 液滴弹跳速度以及相应的能量转化率第112-114页
    5.4 三棱柱结构参数与液滴弹跳速度的内在关联第114-128页
        5.4.1 带有三棱柱结构的超疏水表面上液滴弹跳现象的实验对比第114-116页
        5.4.2 带有三棱柱结构的超疏水表面上液滴弹跳过程的格子Boltzmann模拟第116-119页
        5.4.3 三棱柱结构参数不同时的液滴弹跳速度第119-122页
        5.4.4 液滴弹跳速度与三棱柱结构参数关系的理论分析第122-128页
    5.5 基于液滴弹跳强化的超疏水表面设计第128页
    5.6 本章小结第128-130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30-133页
    6.1 结论第130-131页
    6.2 创新点第131-132页
    6.3 展望第132-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40-142页
致谢第142-143页
作者简介第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半花菁类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下一篇:羧基化树脂模板调控中空微球结构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