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20-21页 |
1 绪论 | 第21-48页 |
1.1 过渡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及稳定方法 | 第22-30页 |
1.1.1 过渡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 第22-27页 |
1.1.2 过渡金属纳米粒子的稳定方法 | 第27-30页 |
1.2 过渡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分离回收和循环使用 | 第30-36页 |
1.2.1 水-有机两相体系 | 第30-31页 |
1.2.2 氟-有机两相体系 | 第31-32页 |
1.2.3 可逆相转移水-有机两相体系 | 第32-35页 |
1.2.4 温控PEG-有机两相体系 | 第35页 |
1.2.5 温控相分离离子液体-有机两相体系 | 第35-36页 |
1.3 过渡金属纳米催化剂在不对称氢化反应中的应用 | 第36-47页 |
1.3.1 α-酮酸酯不对称氢化反应 | 第36-43页 |
1.3.2 α-酮缩醛不对称氢化反应 | 第43-46页 |
1.3.3 α-羟基酮不对称氢化反应 | 第46-47页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47-48页 |
2 手性离子液体的设计、合成及其与过渡金属纳米催化剂构建的温控相分离手性过渡金属纳米催化体系 | 第48-71页 |
2.1 引言 | 第48-4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9-56页 |
2.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49-51页 |
2.2.2 实验仪器及分析方法 | 第51页 |
2.2.3 典型实验过程 | 第51-5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6-70页 |
2.3.1 手性离子液体CIL_(PEG-CD)在常用溶剂中的溶解性能测定 | 第56-57页 |
2.3.2 手性离子液体CIL_(PEG-CD)在混合溶剂甲苯/正庚烷中溶解性能的研究 | 第57-62页 |
2.3.3 手性离子液体CIL_(PEG-CD)稳定的过渡金属Pt、Ir、Rh、Ru、Pd和Au纳米催化剂的TEM表征 | 第62-67页 |
2.3.4 手性离子液体CIL_(PEG-CD)稳定的过渡金属Pt、Ir、Rh、Ru、Pd和Au纳米催化剂的温控相分离过程 | 第67-69页 |
2.3.5 温控相分离手性过渡金属纳米催化体系的构建 | 第69-70页 |
2.4 小结 | 第70-71页 |
3 温控相分离手性Pt纳米催化体系在α-酮酸酯不对称氢化反应中的应用 | 第71-89页 |
3.1 引言 | 第71-7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2-75页 |
3.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72-73页 |
3.2.2 实验仪器及分析方法 | 第73-74页 |
3.2.3 典型实验过程 | 第74-7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5-88页 |
3.3.1 丙酮酸乙酯(1a)不对称氢化反应的条件优化 | 第75-81页 |
3.3.2 温控相分离手性Pt纳米催化剂在丙酮酸乙酯(1a)不对称氢化反应中的循环使用效果 | 第81-82页 |
3.3.3 循环实验中上层有机相中Pt含量的测定 | 第82页 |
3.3.4 温控相分离手性Pt纳米催化剂的TEM表征 | 第82-83页 |
3.3.5 温控相分离手性纳米Pt催化α-酮酸酯不对称氢化反应 | 第83-87页 |
3.3.6 放大实验 | 第87-88页 |
3.4 小结 | 第88-89页 |
4 温控相分离手性Pt纳米催化体系在α-酮缩醛和α-羟基酮不对称氢化反应中的应用 | 第89-103页 |
4.1 引言 | 第89-9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0-92页 |
4.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90页 |
4.2.2 实验仪器及分析方法 | 第90-91页 |
4.2.3 典型实验过程 | 第91-9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2-102页 |
4.3.1 1,1-二甲氧基丙酮(3a)不对称氢化反应的条件优化 | 第92-97页 |
4.3.2 温控相分离手性Pt纳米催化剂在1,1-二甲氧基丙酮(3a)不对称氢化反应中的循环使用效果 | 第97页 |
4.3.3 循环实验中上层有机相中Pt含量的测定 | 第97-98页 |
4.3.4 温控相分离手性Pt纳米催化剂的TEM表征 | 第98-99页 |
4.3.5 温控相分离手性纳米Pt催化α-酮缩醛和α-羟基酮不对称氢化反应 | 第99-101页 |
4.3.6 放大实验 | 第101-102页 |
4.4 小结 | 第102-103页 |
5 温控相分离手性Ir-Rh双金属纳米催化体系在α-酮缩醛和α-羟基酮不对称氢化反应中的应用 | 第103-115页 |
5.1 引言 | 第10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3-105页 |
5.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103-104页 |
5.2.2 实验仪器及分析方法 | 第104页 |
5.2.3 典型实验过程 | 第104-10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5-114页 |
5.3.1 1,1-二甲氧基丙酮(3a)不对称氢化反应的条件优化 | 第105-109页 |
5.3.2 温控相分离手性Ir-Rh双金属纳米催化剂在1,1-二甲氧基丙酮(3a)不对称氢化反应中的循环使用效果 | 第109-110页 |
5.3.3 循环实验中上层有机相中Ir-Rh双金属含量的测定 | 第110页 |
5.3.4 温控相分离手性Ir-Rh双金属纳米催化剂的TEM表征 | 第110-111页 |
5.3.5 温控相分离手性纳米Ir-Rh双金属催化α-酮缩醛和α-羟基酮不对称氢化反应 | 第111-114页 |
5.3.6 放大实验 | 第114页 |
5.4 小结 | 第114-11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6.1 结论 | 第115-116页 |
6.2 创新点 | 第116页 |
6.3 展望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8页 |
附录A 氢化产物的核磁数据 | 第128-131页 |
附录B 手性离子液体的核磁谱图 | 第131-13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参与科研项目 | 第133-135页 |
致谢 | 第135-137页 |
作者简介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