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金刚烷硫醇/叔丁基硫醇诱导合成的银基团簇的结构与性能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55页
    1.1 团簇的研究背景第12-15页
    1.2 单分散团簇的合成第15-17页
    1.3 纳米团簇的表征第17-23页
        1.3.1 紫外分析第17-18页
        1.3.2 质谱分析第18-20页
        1.3.3 X-射线单晶衍射仪第20-22页
        1.3.4 核磁光谱学(NMR)第22-23页
        1.3.5 其他光谱第23页
    1.4 纳米团簇的性质第23-29页
        1.4.1 光学性能第24-27页
        1.4.2 催化性能第27-29页
    1.5 配体保护的银基合金纳米团簇的研究第29-33页
        1.5.1 银簇合物的进展第29-31页
        1.5.2 合金纳米团簇第31-32页
        1.5.3 合金荧光性能第32页
        1.5.4 合金催化性质第32-33页
    1.6 本课题的选题目的、意义及主要结果第33-35页
        1.6.1 本课题的选题目的和意义第33页
        1.6.2 本课题的主要结果第33-35页
    参考文献第35-55页
第二章 Ag_(62)系列纳米团簇的结构及性质研究第55-84页
    2.1 引言第55-56页
    2.2 试剂与仪器第56-57页
        2.2.1 试剂第56-57页
        2.2.2 仪器第57页
    2.3 实验部分第57-64页
        2.3.1 [Ag_(62)S)(13)(SBu~t)_(32)]~(4+)纳米团簇的合成第57-58页
        2.3.2 [Ag_(62)S_(13)(SBu~t)_(32)]~(2+)纳米团簇的合成第58页
        2.3.3 [Ag_(62)S_(12)(SBut)_(32)]~(2+)纳米团簇的合成第58-59页
        2.3.4 光谱分析第59页
        2.3.5 DFT计算第59页
        2.3.6 瞬态吸收测量第59-60页
        2.3.7 晶体结构测试与解析第60-64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64-79页
        2.4.1 Ag_(62)系列纳米团簇的电化学转变以及光学性能第64-66页
        2.4.2 Ag_(62)系列纳米团簇的晶体结构第66-70页
        2.4.3 Ag_(62)系列纳米团簇的电子结构的TD-DFT计算第70-71页
        2.4.4 Ag-inter向Ag-NCs的转变的TD-DFT计算第71-76页
        2.4.5 Ag_(62)系列纳米团簇的超快光谱研究第76-79页
    2.5 本章小结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第三章 Au-Ag合金纳米团簇的异构现象:[Au_9Ag_(12)(SR)_4(Dppm)_6X_6]~(3+)的结构测定和对映体分离第84-102页
    3.1 引言第84-85页
    3.2 实验部分第85-90页
        3.2.1 合成金银簇合物第85-86页
        3.2.2 图谱表征第86页
        3.2.3 高效液相分离方法第86页
        3.2.4 晶体结构测试及解析第86-90页
    3.3 结果跟讨论第90-96页
        3.3.1 合成和表征第90-92页
        3.3.2 结构对映体的整体结构第92-95页
        3.3.3 手性的分离第95-96页
    3.4 本章小结第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2页
第四章 AuAg合金团簇的聚集诱导发光第102-124页
    4.1 前言第102-103页
    4.2 实验部分第103-106页
        4.2.1 合成[Au_4Ag_5(Dppm)_2(SAdm)_6]~+纳米团簇第103-104页
        4.2.2 图谱表征第104页
        4.2.3 晶体结构解析第104-106页
        4.2.4 同步辐射测试第10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06-119页
        4.3.1 组成表征第106-109页
        4.3.2 Au_4Ag_5的整体结构第109-111页
        4.3.3 Au_4Ag_5的聚集诱导荧光性能第111-118页
        4.3.4 Au_4Ag_5的的同步辐射测试第118-119页
    4.4 本章小结第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4页
第五章 类Ne_2超原子分子簇合物第124-141页
    5.1 前言第124-125页
    5.2 实验过程第125-128页
        5.2.1 超原子簇合物的合成第125-126页
        5.2.2 晶体结构测试与解析第126-128页
        5.2.3 图谱表征第128页
    5.3 结果和讨论第128-136页
        5.3.1 组成表征第128-129页
        5.3.2 晶体结构第129-133页
        5.3.3 DFT理论计算第133-136页
    5.4 本章小结第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41页
第六章 金刚烷硫醇配体诱导合成原子数目确定的膦配体保护的金团簇以及通过配体/金属调节控制结构第141-172页
    6.1 引言第141-142页
    6.2 实验过程第142-148页
        6.2.1. Au_(13)的合成过程第142页
        6.2.2 Au_(18)的合成过程第142-143页
        6.2.3 Au_(20)的合成过程第143-144页
        6.2.4. Au_(18-x)Ag_x的合成过程第144页
        6.2.5 晶体结构测试与解析第144-148页
        6.2.6 图谱表征第148页
    6.3 结果和讨论第148-164页
        6.3.1 合成和表征第148-151页
        6.3.2 原子结构第151-153页
        6.3.3 以[Au_(18)(Dppm)_6Br_4](BPh_4)_2的合成为基础追踪硫醇配体诱导合成膦配体保护的团簇的反应过程第153-158页
        6.3.4 从[Au_(18)(Dppm)_6Br_4]~(2+)向[Au_(13)(Dppm)_6]~(3+)和[Au_(20)(Dppm)_6(CN)_6]有趣的转化第158-161页
        6.3.5 [Au_(18)(Dppm)_6Br_4]~(2+)的靶向金属交换,形成[Au_(16.1)Ag_(1.9)(Dppm)_6Br_4]~(2+)第161-163页
        6.3.6 各团簇的动力学稳定性第163-164页
    6.4 本章小结第164-165页
    参考文献第165-172页
总结与展望第172-174页
致谢第174-176页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76-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Bi板到Bi基薄膜光催化剂的原位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葫芦[10]脲的纯化及其与环状主体的协同识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