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从Bi板到Bi基薄膜光催化剂的原位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3-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51页
    1.1 引言第17-18页
    1.2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第18-27页
        1.2.1 半导体光催化基本机理第18-19页
        1.2.2 半导体光催化剂活性影响因素第19-20页
        1.2.3 提高半导体光催化剂性能的方式第20-26页
        1.2.4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第26-27页
    1.3 半导体光催化剂固定化的方法与挑战第27-31页
        1.3.1 物理法第27-28页
        1.3.2 化学法第28-30页
        1.3.3 固定化面临的挑战第30-31页
    1.4 Bi基层状光催化剂第31-35页
        1.4.1 BiOX光催化剂第31-34页
        1.4.2 Bi_2O_2CO_3光催化剂第34-35页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35-37页
    参考文献第37-51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51-57页
    2.1 实验所用仪器和试剂第51-52页
    2.2 光催化剂样品的制备第52-53页
        2.2.1 Bi基光催化剂薄膜的制备第52-53页
        2.2.2 水解法制备Bi_2O_2CO_3纳米片第53页
        2.2.3 BiOCl/BiPO_4复合物的制备第53页
    2.3 光催化剂的表征第53-57页
        2.3.1 催化剂晶体结构表征第53-54页
        2.3.2 催化剂形貌表征第54页
        2.3.3 催化剂吸光性质和荧光强度表征第54页
        2.3.4 催化剂表面性能测试第54页
        2.3.5 催化剂活性表征第54-57页
第三章 电化学一步法同时合成多孔状的BiOBr薄膜和单质Bi纳米粉第57-71页
    3.1 引言第57-58页
    3.2 实验部分第58-60页
        3.2.1 BiOBr薄膜和单质Bi纳米粉的制备第58页
        3.2.2 样品表征分析第58-59页
        3.2.3 光催化性能测试第59-6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0-65页
        3.3.1 电解反应过程机理第60页
        3.3.2 BiOBr薄膜和纳米Bi粉的物相、组成及结构分析第60-61页
        3.3.3 BiOBr薄膜和纳米Bi粉的形貌分析第61-62页
        3.3.4 BiOBr薄膜和单质Bi纳米粉的UV-VisDRS分析第62-63页
        3.3.5 BiOBr薄膜的光催化性能评价第63-65页
    3.4 本章小结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第四章 Bi_2O_2CO_3的低温水解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第71-83页
    4.1 引言第71-72页
    4.2 实验部分第72-73页
        4.2.1 Bi_2O_2CO_3纳米片的制备第72页
        4.2.2 Bi_2O_2CO_3样品的表征第72-73页
        4.2.3 Bi_2O_2CO_3样品的光催化活性测试第7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3-78页
        4.3.1 Bi_2O_2CO_3样品制备过程机理第73-74页
        4.3.2 Bi_2O_2CO_3样品的结构和物相分析第74-75页
        4.3.3 Bi_2O_2CO_3样品的形貌分析第75-76页
        4.3.4 Bi_2O_2CO_3样品的光吸收性能分析第76-77页
        4.3.5 Bi_2O_2CO_3样品的光催化性能评价第77-78页
    4.4 本章小结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第五章 异质结光催化剂BiOCl/BiPO_4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第83-101页
    5.1 引言第83-84页
    5.2 实验部分第84-86页
        5.2.1 BiOCl纳米片的制备第84页
        5.2.2 BiOCl/BiPO_4复合物的构建第84页
        5.2.3 纯BiPO_4(BiPO_4-p)纳米棒的制备第84-85页
        5.2.4 光催化剂的表征第85页
        5.2.5 光催化降解实验第85-8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6-94页
        5.3.1 样品的SEM分析第86页
        5.3.2 样品的XRD表征第86-88页
        5.3.3 样品的TEM表征第88-89页
        5.3.4 样品的UV-VisDRS表征第89-90页
        5.3.5 样品的光催化活性测试第90-91页
        5.3.6 复合物样品光催化活性提高的机理分析第91-94页
    5.4 本章小结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1页
第六章 电化学一步法制备BiOCl/BiPO_4复合薄膜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第101-121页
    6.1 引言第101-102页
    6.2 实验部分第102-104页
        6.2.1 Bi板和Ti片的前处理第102页
        6.2.2 BiOCl/BiPO_4双层异质结薄膜的制备第102-103页
        6.2.3 纯BiPO_4粉末的制备第103页
        6.2.4 所得样品光催化剂的表征第103-104页
        6.2.5 所得样品光催化剂的活性测试第104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04-115页
        6.3.1 BiOCl/BiPO_4异质结薄膜的组成和形貌第104-108页
        6.3.2 BiOCl/BiPO_4异质结薄膜的形成过程第108-110页
        6.3.3 UV-VisDRS分析第110页
        6.3.4 光催化活性测试第110-112页
        6.3.5 光电流测试和PL光谱分析第112-113页
        6.3.6 BiOCl/BiPO_4双层异质结薄膜光催化降解苯酚机理第113-115页
    6.4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1页
第七章 电化学一步法制备BiOCl_(0.5)Br_(0.5)/BiPO_4双层异质结薄膜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第121-137页
    7.1 引言第121-122页
    7.2 实验部分第122-124页
        7.2.1 Bi板和Ti片的前处理第122页
        7.2.2 三组分BiOCl_(0.5)Br_(0.5)/BiPO_4双层异质结薄膜的制备第122-123页
        7.2.3 所得光催化剂样品的表征第123页
        7.2.4 所得光催化剂样品的活性测试第123-124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124-132页
        7.3.1 BiOCl_(0.5)Br_(0.5)/BiPO_4异质结薄膜的组成和形貌第124-127页
        7.3.2 样品的UV-VisDRS分析第127-129页
        7.3.3 样品的光催化活性测试第129-130页
        7.3.4 样品的光电流测试和PL光谱分析第130-131页
        7.3.5 样品光催化降解苯酚机理第131-132页
    7.4 本章小结第132-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37页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37-140页
    8.1 全文总结第137-139页
    8.2 展望第139-140页
致谢第140-142页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第142-144页
    学术论文第142-143页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2页
        拟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2-143页
    国家专利第143页
        已授权的国家专利第143页
        审核中的国家专利第143页
    申报项目第143页
    获奖情况第143-144页
博士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二氧化锡改性材料的制备及光电性能研究
下一篇:金刚烷硫醇/叔丁基硫醇诱导合成的银基团簇的结构与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