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来源 | 第12-13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5 本文结构及章节安排 | 第15-16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6-18页 |
第2章 城市公交系统仿真研究综述 | 第18-32页 |
2.1 城市公交系统 | 第18-21页 |
2.1.1 国内外城市公交系统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2.1.2 城市公交换乘系统 | 第19-21页 |
2.2 公交换乘理论及相关研究 | 第21-24页 |
2.3 交通系统仿真 | 第24-28页 |
2.3.1 交通系统仿真的相关研究 | 第24-26页 |
2.3.2 公交系统仿真的相关研究 | 第26-28页 |
2.4 Flexsim仿真软件介绍 | 第28-31页 |
2.4.1 Flexsim的面向对象特性 | 第29-30页 |
2.4.2 Flexsim的实体对象 | 第30页 |
2.4.3 Flexsim二次开发接口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公交仿真系统中换乘机制的设计 | 第32-42页 |
3.1 公交仿真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 第32-33页 |
3.2 乘客换乘行为分析 | 第33-35页 |
3.2.1 乘客出行属性的研究 | 第33-35页 |
3.2.2 公交乘客心理分析 | 第35页 |
3.3 Logit模型在仿真系统中的应用 | 第35-37页 |
3.3.1 模型构建 | 第36页 |
3.3.2 参数标定及模型求解 | 第36-37页 |
3.4 仿真模型规划 | 第37-39页 |
3.4.1 实际公交系统对象与Flexsim的实体的映射关系分析 | 第37-38页 |
3.4.2 多线路公交仿真系统的基本构建过程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2页 |
第4章 公交换乘算法的设计和实现 | 第42-58页 |
4.1 公交线路网络的抽象 | 第42-45页 |
4.1.1 公交站点的抽象 | 第42-44页 |
4.1.2 公交线路的抽象 | 第44-45页 |
4.2 以换乘次数和出行时间为目标的公交换乘算法 | 第45-49页 |
4.2.1 算法的假设 | 第46页 |
4.2.2 算法的符号 | 第46-47页 |
4.2.3 算法的思路与步骤 | 第47-49页 |
4.3 考虑步行衔接的公交换乘算法 | 第49-56页 |
4.3.1 算法的假设 | 第49-50页 |
4.3.2 算法中的符号 | 第50-51页 |
4.3.3 算法的思路与步骤 | 第51-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5章 基于Flexsim的多线路公交仿真平台设计 | 第58-72页 |
5.1 公交仿真系统搭建过程的模块化 | 第58-59页 |
5.2 将换乘算法嵌入Flexsim的DLL接口的实现 | 第59-61页 |
5.2.1 Flexsim中的DLL接口概述 | 第59-60页 |
5.2.2 基于Flexsim的DLL的创建与调用 | 第60-61页 |
5.3 多线路公交系统的仿真模型搭建 | 第61-70页 |
5.3.1 仿真模型搭建的前提条件 | 第61-62页 |
5.3.2 参数设置 | 第62-63页 |
5.3.3 车辆行驶过程的仿真逻辑 | 第63-64页 |
5.3.4 乘客乘车过程的仿真逻辑 | 第64-66页 |
5.3.5 不同类型车站的功能实现 | 第66-68页 |
5.3.6 基于原始换乘逻辑的多线路公交仿真系统 | 第68-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72页 |
6.2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