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近自然化河流湿地公园的概述 | 第16-25页 |
2.1 湿地的概述 | 第16-17页 |
2.1.1 广义的湿地 | 第16页 |
2.1.2 狭义的湿地 | 第16-17页 |
2.1.3 湿地的分类 | 第17页 |
2.2 河流湿地景观概述 | 第17-19页 |
2.2.1 河流湿地景观 | 第17页 |
2.2.2 河流湿地类型 | 第17-18页 |
2.2.3 河流湿地景观特征 | 第18-19页 |
2.2.4 河流湿地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2.3 湿地公园的概述 | 第19-22页 |
2.3.1 湿地公园的概念及内涵 | 第19-20页 |
2.3.2 湿地公园的类型 | 第20页 |
2.3.3 湿地公园建设的意义 | 第20-21页 |
2.3.4 我国湿地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2.3.5 我国湿地公园建设的展望 | 第22页 |
2.4 近自然化的概述 | 第22-25页 |
2.4.1 近自然化的概念及内涵 | 第22-23页 |
2.4.2 近自然化应研究的内容 | 第23页 |
2.4.3 近自然化在河流湿地规划设计中的意义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国内外河流近自然化治理研究进展 | 第25-30页 |
3.1 国外河流近自然化治理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3.1.1 雏形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 | 第25页 |
3.1.2 形成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末) | 第25-26页 |
3.1.3 全面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 第26-27页 |
3.2 国内河流近自然化治理研究进展 | 第27-30页 |
3.2.1 工程技术领域 | 第27-28页 |
3.2.2 环境科学领域 | 第28页 |
3.2.3 规划设计领域 | 第28-30页 |
第四章 近自然化河流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案例研究 | 第30-35页 |
4.1 美国洛杉矶河复兴计划 | 第30-31页 |
4.1.1 案例介绍 | 第30-31页 |
4.1.2 规划目标与措施 | 第31页 |
4.2 新加坡加冷河的恢复规划 | 第31-33页 |
4.2.1 案例介绍 | 第31-32页 |
4.2.2 规划设计策略 | 第32-33页 |
4.3 丹麦斯凯恩河生态修复 | 第33-35页 |
4.3.1 案例介绍 | 第33页 |
4.3.2 规划设计策略 | 第33-35页 |
第五章 创建近自然化河流湿地公园的流程和原则 | 第35-40页 |
5.1 创建近自然化河流湿地公园的流程 | 第35-37页 |
5.1.1 近自然规划设计 | 第35页 |
5.1.2 近自然施工建设 | 第35-36页 |
5.1.3 近自然维护管理 | 第36-37页 |
5.2 近自然河流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原则 | 第37-40页 |
5.2.1 系统性与区域性的原则 | 第37页 |
5.2.2 尊重场地本底和生态特征的原则 | 第37-38页 |
5.2.3 多尺度与多目标的原则 | 第38页 |
5.2.4 安全性与可达性的原则 | 第38页 |
5.2.5 自然美与自然力的原则 | 第38-40页 |
第六章 近自然化河流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策略 | 第40-51页 |
6.1 雨洪管理策略 | 第40-42页 |
6.1.1 雨洪收集与截污 | 第40页 |
6.1.2 雨洪调蓄 | 第40-41页 |
6.1.3 雨洪自然净化 | 第41-42页 |
6.2 河流形态恢复策略 | 第42-43页 |
6.3 河流连续性恢复策略 | 第43-45页 |
6.3.1 河流纵向连续性的恢复 | 第43-44页 |
6.3.2 河流横向连续性的恢复 | 第44-45页 |
6.4 河流生态功能修复策略 | 第45-49页 |
6.4.1 生态护岸 | 第46-47页 |
6.4.2 植被缓冲带 | 第47-48页 |
6.4.3 动物栖息地 | 第48-49页 |
6.4.4 水质污染修复 | 第49页 |
6.5 河流空间再设计策略 | 第49-51页 |
6.5.1 开放空间规划设计 | 第49-50页 |
6.5.2 交通网络体系规划设计 | 第50-51页 |
第七章 香水河河流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 第51-68页 |
7.1 场地概况与现状分析 | 第51-54页 |
7.1.1 区位交通 | 第51页 |
7.1.2 社会文化 | 第51-52页 |
7.1.3 现状条件 | 第52-53页 |
7.1.4 小结 | 第53-54页 |
7.2 总体规划 | 第54-57页 |
7.2.1 规划目标 | 第54-55页 |
7.2.2 规划理念 | 第55页 |
7.2.3 功能分区 | 第55-57页 |
7.2.4 总平面图 | 第57页 |
7.3 近自然化河流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策略的应用 | 第57-68页 |
7.3.1 河流水系形态与连续性规划 | 第57-59页 |
7.3.2 生态岸线规划 | 第59-60页 |
7.3.3 植被缓冲带规划 | 第60-62页 |
7.3.4 栖息地规划 | 第62页 |
7.3.5 空间再设计 | 第62-68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