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建筑节能设计论文

地道风系统在成都地区被动式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9-18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课题研究意义第10页
    1.3 地道风系统研究现状第10-15页
        1.3.1 地道风系统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2 地道风系统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3 前人研究总结及存在的不足第15页
    1.4 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第15-18页
        1.4.1 研究目的第15-16页
        1.4.2 研究内容第16页
        1.4.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6-18页
2 地道风系统换热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8-29页
    2.1 地道风系统的原理和特点第18-19页
    2.2 空气在管道内的换热分析第19-21页
        2.2.1 夏季空气的冷却过程第19-21页
        2.2.2 冬季空气的加热过程第21页
    2.3 成都地区土壤原始温度第21-25页
        2.3.1 原始温度计算模型第21-22页
        2.3.2 地层原始温度特性第22-24页
        2.3.3 成都浅层土壤温度分布第24-25页
    2.4 地道内土壤与空气换热温差第25-28页
        2.4.1 成都市气象特征第25-26页
        2.4.2 夏季换热温差第26-27页
        2.4.3 冬季换热温差第27-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29页
3 地道风换热模型及算法第29-51页
    3.1 物理模型的简化第29-30页
    3.2 数学模型第30-34页
        3.2.1 空气一维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第30-33页
        3.2.2 湿空气状态参数方程第33页
        3.2.3 土壤二维导热微分方程第33-34页
        3.2.4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第34页
    3.3 数值离散计算方法第34-48页
        3.3.1 离散方法的介绍及选择第34-35页
        3.3.2 网格划分第35-36页
        3.3.3 离散方程第36-47页
        3.3.4 网格独立性检验第47-48页
        3.3.5 算法介绍第48页
    3.4 模型验证第48-50页
        3.4.1 模型与Goswami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第49页
        3.4.2 模型与Benkert试验数据进行对比第49-50页
    3.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4 地道风系统换热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第51-63页
    4.1 传热模型计算参数说明第51-52页
        4.1.1 室外气象参数第51页
        4.1.2 系统冷源计算温度第51页
        4.1.3 物性参数的选取第51-52页
    4.2 地道风系统换热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第52-62页
        4.2.1 风道埋深对系统换热能力的影响第52-53页
        4.2.2 风道长度对系统换热能力的影响第53-56页
        4.2.3 风道管径对系统换热能力的影响第56-58页
        4.2.4 风道内空气流速对系统换热能力的影响第58-61页
        4.2.5 入口空气温度对系统换热能力的影响第61-62页
    4.3 本章小结第62-63页
5 被动式建筑地道风系统的设计第63-74页
    5.1 成都地区被动式建筑地道风系统的发展第63-65页
        5.1.1 被动式建筑的概念与发展第63-64页
        5.1.2 成都被动式建筑的发展第64页
        5.1.3 成都地区被动式建筑特点与地道风系统的适用性第64-65页
    5.2 工程概况第65-67页
        5.2.1 地道风系统应用范围第66页
        5.2.2 室内外设计参数第66页
        5.2.3 新风量的确定和新风负荷的特点第66-67页
    5.3 地道风新风系统的设计第67-73页
        5.3.1 埋管深度的选择第67页
        5.3.2 埋管方式的选择第67-71页
        5.3.3 通风方式的选择第71-73页
        5.3.4 地道方案的确定第73页
    5.4 本章小结第73-74页
6 节能分析第74-88页
    6.1 两种全年运行方式的模拟对比第74-79页
    6.2 全年运行工况模拟分析第79-81页
    6.3 夏季工作日工况应用模拟分析第81-83页
    6.4 冬季工作日工况应用模拟分析第83-86页
    6.5 节能效益第86-87页
        6.5.1 夏季节能效益第86-87页
        6.5.2 冬季节能效益第87页
        6.5.3 全年节能效益第87页
    6.6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结论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第93-94页
致谢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自然理念在五垒岛湾国家湿地公园香水河段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下一篇:全过程造价管理在Z项目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