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第一章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1 NEC的病因 | 第12-14页 |
1.1 早产 | 第12-13页 |
1.2 肠道致病菌定植 | 第13页 |
1.3 喂养不当 | 第13-14页 |
1.4 肠壁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损伤 | 第14页 |
2 NEC的致病因子及相关因子 | 第14-16页 |
2.1 白介素6 | 第14-15页 |
2.2 白介素8 | 第15页 |
2.3 肿瘤坏死因子α | 第15页 |
2.4 血小板活化因子 | 第15-16页 |
2.5 肠三叶因子 | 第16页 |
3 NEC的诊断 | 第16-17页 |
3.1 诊断标准 | 第16-17页 |
3.2 诊断方法 | 第17页 |
4 NEC的治疗 | 第17-19页 |
4.1 保守治疗 | 第17-18页 |
4.2 外科治疗 | 第18-19页 |
5 NEC的预防 | 第19页 |
第二章 益生菌对NEC防治作用的研究 | 第19-24页 |
1 益生菌的菌种 | 第19-20页 |
2 益生菌的生理学作用及作用机理 | 第20-21页 |
2.1 对致病菌的竞争排斥作用 | 第20页 |
2.2 增强肠上皮屏障功能 | 第20页 |
2.3 产生抗菌类化学物质 | 第20-21页 |
2.4 调节宿主免疫功能 | 第21页 |
3 益生菌对NEC的防治作用 | 第21-22页 |
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24-58页 |
试验一 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模型的建立 | 第24-35页 |
1 材料 | 第24-26页 |
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第24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24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1.4 相关试剂的配制 | 第25-26页 |
1.4.1 配方乳的配制 | 第25页 |
1.4.2 脂多糖(LPS)的配制 | 第25页 |
1.4.3 抗凝管的制备 | 第25页 |
1.4.4 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的制备 | 第25页 |
1.4.5 2.5%戊二醛固定液的配制 | 第25-26页 |
1.4.6 梯度酒精的配制 | 第26页 |
1.4.7 0.5%氨水酒精溶液的配制 | 第26页 |
1.4.8 0.5%盐酸酒精溶液的配制 | 第26页 |
1.4.9 伊红染色液的配制 | 第26页 |
2 方法 | 第26-28页 |
2.1 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模型的建立 | 第26-27页 |
2.1.1 造模方法 | 第26页 |
2.1.2 试验分组 | 第26-27页 |
2.2 样品的采集与固定 | 第27页 |
2.3 石蜡切片的制作 | 第27-28页 |
2.3.1 冲洗、脱水和透明 | 第27页 |
2.3.2 浸蜡、包埋与修蜡 | 第27页 |
2.3.3 切片、烤片 | 第27页 |
2.3.4 HE染色 | 第27-28页 |
2.4 扫描电镜 | 第28页 |
2.4.1 冲洗 | 第28页 |
2.4.2 脱水 | 第28页 |
2.4.3 干燥 | 第28页 |
2.4.4 粘样 | 第28页 |
2.4.5 镀金 | 第28页 |
2.4.6 观察 | 第28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28页 |
3 结果 | 第28-33页 |
3.1 增重 | 第29页 |
3.2 病理学观察 | 第29-30页 |
3.3 血液学变化 | 第30-31页 |
3.4 病理组织学变化 | 第31-32页 |
3.5 病理学评分 | 第32页 |
3.6 超微结构变化 | 第32-33页 |
4 讨论 | 第33-35页 |
试验二 益生菌对NEC大鼠肠壁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 第35-44页 |
1 材料 | 第35页 |
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第35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35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1.4 相关试剂的配制 | 第35页 |
1.4.1 益生菌的配制 | 第35页 |
1.4.2 其他试剂的配制 | 第35页 |
2 方法 | 第35-36页 |
2.1 试验分组 | 第36页 |
2.2 样品的采集和固定 | 第36页 |
2.3 石蜡切片的制作 | 第36页 |
2.4 扫描电镜 | 第36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36页 |
3 结果 | 第36-42页 |
3.1 增重 | 第36-37页 |
3.2 病理学观察 | 第37-38页 |
3.3 血液学变化 | 第38-39页 |
3.4 病理组织学变化 | 第39-40页 |
3.5 病理学评分 | 第40-41页 |
3.6 超微结构变化 | 第41-42页 |
4 讨论 | 第42-44页 |
试验三 益生菌对NEC大鼠肠壁中ITF和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第44-58页 |
1 材料 | 第44-45页 |
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第44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44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44页 |
1.4 相关试剂的配制 | 第44-45页 |
1.4.1 0.1% DEPC水的配制 | 第44-45页 |
1.4.2 50×TAE的配制 | 第45页 |
2 方法 | 第45-48页 |
2.1 样品采集 | 第45页 |
2.2 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肠壁组织中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 | 第45-47页 |
2.2.1 引物设计 | 第45-46页 |
2.2.2 总RNA提取 | 第46页 |
2.2.3 RNA浓度和完整性检测 | 第46页 |
2.2.4 cDNA合成 | 第46-47页 |
2.2.5 cDNA浓度调整 | 第47页 |
2.2.6 RT-PCR条件 | 第47页 |
2.2.7 基因相对表达量的计算 | 第47页 |
2.3 ELISA法检测肠壁组织中相关因子蛋白的表达量 | 第47-48页 |
2.3.1 试验材料 | 第48页 |
2.3.2 方法 | 第48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48页 |
3 结果 | 第48-55页 |
3.1 总RNA提取结果 | 第48-49页 |
3.2 引物特异性 | 第49-50页 |
3.3 肠壁组织中IL-6、CXCL1、TNF-α、PAF和ITF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 | 第50-53页 |
3.3.1 肠壁组织中IL-6 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 | 第50-51页 |
3.3.2 肠壁组织中CXCL1 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 | 第51页 |
3.3.3 肠壁组织中TNF-α 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 | 第51-52页 |
3.3.4 肠壁组织中PAF 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 | 第52页 |
3.3.5 肠壁组织中ITF 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 | 第52-53页 |
3.4 肠壁组织中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 | 第53-55页 |
3.4.1 肠壁组织中IL-6含量的变化 | 第53页 |
3.4.2 肠壁组织中CXCL1含量的变化 | 第53-54页 |
3.4.3 肠壁组织中TNF-α含量的变化 | 第54页 |
3.4.4 肠壁组织中PAF含量的变化 | 第54-55页 |
3.4.5 肠壁组织中ITF含量的变化 | 第55页 |
4 讨论 | 第55-58页 |
全文总结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