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燃气轮机(燃气透平)论文--理论论文

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改善气膜冷却流动特性的大涡模拟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符号表第9-18页
第1章 绪论第18-39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8-20页
    1.2 气膜冷却的研究进展第20-29页
        1.2.1 气膜冷却概述第20-21页
        1.2.2 气膜冷却的流动结构第21-23页
        1.2.3 气膜冷却的影响因素第23-25页
        1.2.4 涡轮气膜冷却流动和损失特性第25-27页
        1.2.5 提高气膜冷却效率的途径第27-29页
    1.3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第29-37页
        1.3.1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概述第29-31页
        1.3.2 DBD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的研究第31-37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7-39页
第2章 气膜冷却流动的大涡模拟方法和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唯象模型第39-57页
    2.1 引言第39页
    2.2 气膜冷却流动的大涡模拟方法第39-48页
        2.2.1 大涡模拟控制方程第39-40页
        2.2.2 滤波操作和滤波器第40-44页
        2.2.3 滤波后的控制方程第44-45页
        2.2.4 动量方程的亚格子模型第45-47页
        2.2.5 能量方程的亚格子模型第47-48页
    2.3 DBD离子体气动激励与流场耦合方法第48页
    2.4 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唯象模型第48-55页
        2.4.1 条形电极等离子体激励器的唯象模型第49-50页
        2.4.2 锯齿电极等离子体激励器的唯象模型第50-55页
    2.5 相干结构识别方法第55-56页
    2.6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3章 条形电极等离子体激励器气动激励对平板气膜冷却流动的影响第57-93页
    3.1 引言第57页
    3.2 数值模拟方案及验证第57-59页
        3.2.1 物理模型及边界条件第57-59页
        3.2.2 数值计算方法及验证第59页
    3.3 条形电极激励器沿流向敷设位置对气膜冷却流动的影响第59-71页
        3.3.1 时均气膜冷却流场分析第60-64页
        3.3.2 气膜冷却流动结构的时空演化特性第64-67页
        3.3.3 气膜冷却流场内空间两点相关特性与波谱分析第67-71页
    3.4 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强度对气膜冷却流动的影响第71-80页
        3.4.1 时均气膜冷却流场分析第71-76页
        3.4.2 气膜冷却流场内脉动速度统计量分析第76-80页
    3.5 不同射流角下条形电极激励器对气膜冷却流动的影响第80-85页
    3.6 条形电极激励器沿展向对称布置对气膜冷却流动的影响第85-91页
    3.7 本章小结第91-93页
第4章 锯齿电极等离子体激励器气动激励对平板气膜冷却流动的影响第93-130页
    4.1 引言第93页
    4.2 锯齿电极等离子体激励器诱导的流场特性第93-97页
        4.2.1 物理模型及边界条件第93-94页
        4.2.2 锯齿电极激励器诱导的流场分析第94-97页
    4.3 平板气膜冷却物理模型及边界条件第97-98页
    4.4 锯齿电极激励器沿展向敷设位置对气膜冷却流动的影响第98-102页
    4.5 锯齿电极激励器对扇形孔气膜冷却流动的影响第102-122页
        4.5.1 锯齿电极激励器对气膜冷却流动特性的影响第102-112页
        4.5.2 锯齿电极激励器对气膜冷却流场演化特性的影响第112-116页
        4.5.3 锯齿电极激励器对气膜冷却流动影响的谱分析第116-122页
    4.6 不同吹风比下锯齿电极激励器对气膜冷却流动的影响第122-129页
        4.6.1 吹风比对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第123-126页
        4.6.2 吹风比对气膜冷却损失的影响第126-129页
    4.7 本章小结第129-130页
第5章 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对涡轮气膜冷却流动的影响第130-165页
    5.1 引言第130页
    5.2 涡轮气膜冷却物理模型与边界条件第130-133页
    5.3 数值方法验证第133-134页
    5.4 激励器电极构型对压力面圆孔气膜冷却流动的影响第134-150页
        5.4.1 时均流场分析第135-141页
        5.4.2 气膜冷却流动演化机理分析第141-150页
    5.5 锯齿电极激励器组合扇形孔对气膜冷却流动的影响第150-163页
        5.5.1 时均流场参数对比分析第151-158页
        5.5.2 瞬态流场参数对比分析第158-163页
    5.6 本章小结第163-165页
结论与展望第165-168页
参考文献第168-18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81-184页
致谢第184-185页
个人简历第185页

论文共1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雨洪管理视角下寒地城市水系规划研究
下一篇:燃煤锅炉PM2.5产生及排放特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