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资源调2查与水利规划论文--水资源开发论文--水利资源综合利用论文

雨洪管理视角下寒地城市水系规划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7-46页
    1.1 研究背景第17-22页
        1.1.1 城市化建设与城市水资源问题密切相关第17-20页
        1.1.2 实施雨洪管理与城市水系规划相辅相成第20-21页
        1.1.3 寒地城市实施雨洪管理的机遇与挑战第21-22页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2-24页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第22-23页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23-24页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第24-26页
        1.3.1 雨洪与雨洪管理第24页
        1.3.2 寒地城市第24-25页
        1.3.3 城市水系第25-26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第26-42页
        1.4.1 国外研究现状第26-34页
        1.4.2 国内研究现状第34-39页
        1.4.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第39-42页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第42-46页
        1.5.1 研究内容第42-44页
        1.5.2 研究方法第44-45页
        1.5.3 技术路线第45-46页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第46-91页
    2.1 寒地城市水系的基础研究第46-54页
        2.1.1 寒地城市水系的功能第46-47页
        2.1.2 寒地城市水系的特性第47-48页
        2.1.3 水系规划的空间尺度界定第48-50页
        2.1.4 相关规范及相关规划第50-54页
    2.2 雨洪管理的理论基础第54-61页
        2.2.1 雨洪管理的内涵第54-55页
        2.2.2 雨洪管理的相关理论第55-59页
        2.2.3 应用雨洪管理的原则第59-61页
    2.3 水系规划的实践案例第61-70页
        2.3.1 宏观层面圣安东尼奥河流域规划第61-64页
        2.3.2 中观层面新加坡中央地区水环境规划第64-68页
        2.3.3 微观层面德国奥芬巴赫港口区河岸规划第68-70页
    2.4 我国寒地城市水系的概况第70-82页
        2.4.1 寒地流域水系第70-74页
        2.4.2 寒地城市水系与土地利用第74-78页
        2.4.3 寒地城市河流滨岸带第78-82页
    2.5 寒地城市水系规划应用雨洪管理的困境与导向第82-90页
        2.5.1 寒地城市水系规划建设现状的反思第82-88页
        2.5.2 寒地城市水系规划建设的导向第88-90页
    2.6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3章 雨洪管理视角下的寒地城市水系规划框架第91-116页
    3.1 寒地城市水系规划体系框架构建设想第91-96页
        3.1.1 寒地城市水系规划体系构建原则第91-95页
        3.1.2 寒地城市水系规划体系框架建立第95-96页
    3.2 寒地城市水系规划要点第96-103页
        3.2.1 总目标统筹第96-99页
        3.2.2 多尺度分解第99-101页
        3.2.3 众专项协调第101-103页
    3.3 寒地城市水系规划流程第103-107页
        3.3.1 城市水系规划项目的策划第103-105页
        3.3.2 城市水系规划方案的生成第105-106页
        3.3.3 城市水系规划监测与评价第106-107页
    3.4 寒地城市水系规划技术路线框架第107-115页
        3.4.1 建构流域水系调控系统的技术路线第107-110页
        3.4.2 调整城市规划区水系空间格局的技术路线第110-112页
        3.4.3 城市河流滨岸带生态建设的技术路线第112-115页
    3.5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第4章 寒地流域水系调控系统建构第116-143页
    4.1 脉络疏通构建生态格局第116-120页
        4.1.1 恢复河湖连通性疏通区域脉络第116-117页
        4.1.2 优化流域空间结构构建生态格局第117-118页
        4.1.3 维护自然水文过程保障雨洪安全第118-120页
    4.2 分区治理实现就地滞蓄第120-126页
        4.2.1 土地利用格局影响雨洪过程第120-121页
        4.2.2 流域分区治理与区域划分第121-123页
        4.2.3 分区治理原则与规划目标第123-126页
    4.3 雨雪水利用补充水系水源第126-132页
        4.3.1 寒地水系雨雪利用水量利用潜力第127-129页
        4.3.2 寒地水系雨雪利用水质改善潜力第129-131页
        4.3.3 寒地水系雨雪利用综合效益潜力第131-132页
    4.4 景观规划整合水土资源第132-136页
        4.4.1 景观规划作用于流域治理第132-133页
        4.4.2 分析过程与应用模式架构第133-135页
        4.4.3 功能复合型景观规划策略第135-136页
    4.5 流域综合管理第136-141页
        4.5.1 流域综合管理模式第136-138页
        4.5.2 流域水系规划编制第138-139页
        4.5.3 流域水系管理实施第139-141页
    4.6 本章小结第141-143页
第5章 寒地城市规划区水系空间格局调整第143-181页
    5.1 优化水系沿线土地利用格局第143-152页
        5.1.1 城市水系沿线土地利用特征第143-145页
        5.1.2 沿线环境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第145-147页
        5.1.3 沿线建设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第147-150页
        5.1.4 控制沿线空间地表类型分布第150-152页
    5.2 建立“与水共存区”管控单元第152-162页
        5.2.1 与水共存空间规划新策略第152-154页
        5.2.2 风险地图土地管控新单元第154-160页
        5.2.3 径流调整雨水调蓄新设施第160-162页
    5.3 优化避难场所应对内涝灾害第162-175页
        5.3.1 雨洪管理模式下避难场所选择内涵第162-163页
        5.3.2 内涝灾害下居民避难场所选择行为研究第163-173页
        5.3.3 基于选择行为分析的避难场所规划对策第173-175页
    5.4 城市水系整体空间管控第175-179页
        5.4.1 城市水系规划编制第175-178页
        5.4.2 实施管理手段第178-179页
    5.5 本章小结第179-181页
第6章 寒地城市河流滨岸带生态建设第181-206页
    6.1 恢复河道水体自然化第181-186页
        6.1.1 稳定河道水体流速第181-184页
        6.1.2 河床去硬质生态化第184页
        6.1.3 河道形态的多样性修复第184-186页
    6.2 调整河岸带结构布局第186-195页
        6.2.1 河岸滨水带的延展性第186-187页
        6.2.2 滨水护岸带的生态化第187-193页
        6.2.3 河岸带的社会连通性第193-195页
    6.3 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第195-202页
        6.3.1 选址及场地地形第195-197页
        6.3.2 寒地地区适用性第197-201页
        6.3.3 成本效益的比对第201-202页
    6.4 规划建设保障手段第202-205页
        6.4.1 河岸带规划编制第202-203页
        6.4.2 规划建设保障第203-204页
        6.4.3 建设手段引导第204-205页
    6.5 本章小结第205-206页
结论第206-210页
参考文献第210-226页
附录 优化避难场所应对内涝灾害调研问卷第226-22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228-230页
致谢第230-231页
个人简历第231页

论文共2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街道空间形态与界面对声环境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改善气膜冷却流动特性的大涡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