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燃煤锅炉PM2.5产生及排放特征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7-37页
    1.1 研究背景第17-20页
        1.1.1 PM_(2.5)的危害第17页
        1.1.2 世界各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大气PM_(2.5)限值对比第17-18页
        1.1.3 我国大气PM_(2.5)污染状况及污染主要来源第18-20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0-21页
    1.3 燃煤锅炉PM_(2.5)的研究现状第21-34页
        1.3.1 PM_(2.5)产生特征的研究现状第21-25页
        1.3.2 污染物控制技术对PM_(2.5)排放特征影响的研究现状第25-32页
        1.3.3 燃煤锅炉PM_(2.5)排放因子的研究现状第32-33页
        1.3.4 燃煤锅炉PM_(2.5)危害性评价的研究现状第33-34页
        1.3.5 燃煤锅炉PM_(2.5)排放总量的相关研究现状第34页
    1.4 现有研究的总结第34-35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第35-37页
第2章 试验研究方案第37-51页
    2.1 研究对象第37-41页
        2.1.1 燃煤锅炉的选择第37-38页
        2.1.2 煤种的选择第38页
        2.1.3 烟气净化装置的选择第38页
        2.1.4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第38-41页
    2.2 采样方法第41-45页
        2.2.1 采样方法概述第41-42页
        2.2.2 采样点布置第42页
        2.2.3 采样系统第42-45页
        2.2.4 采样流程第45页
    2.3 分析方法第45-48页
        2.3.1 粒数及质量浓度分析第46页
        2.3.2 形貌特征分析第46-47页
        2.3.3 化学成分分析第47-48页
    2.4 质量保证及控制方法第48-50页
        2.4.1 采样系统可靠性保证第48-49页
        2.4.2 分析数据的准确性保证第49-50页
    2.5 实验系统误差分析第50-51页
第3章 燃煤锅炉PM_(2.5)的产生特征第51-88页
    3.1 燃煤锅炉产生PM_(2.5)的浓度分布第51-60页
        3.1.1 电厂煤粉炉PM_(2.5)产生浓度分布第51-53页
        3.1.2 电厂CFB锅炉PM_(2.5)产生浓度分布第53-55页
        3.1.3 工业层燃炉PM_(2.5)产生浓度分布第55-56页
        3.1.4 工业流化床锅炉PM_(2.5)产生浓度分布第56-57页
        3.1.5 燃烧方式对PM_(2.5)浓度分布的影响第57-60页
    3.2 燃煤锅炉PM_(2.5)的产生浓度第60-66页
        3.2.1 PM_(2.5)及PMx的产生浓度第60-63页
        3.2.2 PM_(2.5)中PMx的含量第63-64页
        3.2.3 PM_(2.5)累积质量浓度分布的研究第64-66页
    3.3 燃煤锅炉产生PM_(2.5)的形貌特征第66-70页
    3.4 燃煤锅炉产生PM_(2.5)的元素组成第70-83页
        3.4.1 PM_(2.5)中组成元素含量第70-76页
        3.4.2 PM_(2.5)中毒害性元素含量第76-83页
    3.5 燃煤锅炉产生PM_(2.5)中OC及EC的含量第83-84页
    3.6 燃煤锅炉PM_(2.5)中的产生机制对其产生特征的影响第84-86页
    3.7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4章 除尘过程对PM_(2.5)排放特征的影响第88-129页
    4.1 燃煤锅炉除尘后PM_(2.5)的浓度分布第88-93页
        4.1.1 电厂煤粉炉除尘后PM_(2.5)浓度分布第88-90页
        4.1.2 电厂CFB锅炉除尘后PM_(2.5)浓度分布第90-91页
        4.1.3 工业层燃炉除尘后PM_(2.5)浓度分布第91-92页
        4.1.4 工业流化床锅炉除尘后PM_(2.5)浓度分布第92-93页
    4.2 燃煤锅炉除尘后PM_(2.5)的浓度第93-99页
        4.2.1 除尘后PM_(2.5)及PMx的浓度第93-95页
        4.2.2 除尘后PM_(2.5)中PMx的含量第95-97页
        4.2.3 除尘后PM_(2.5)累积质量分布的研究第97-99页
    4.3 除尘器类型对燃煤锅炉PM_(2.5)排放特征的影响第99-119页
        4.3.1 除尘器类型对PM_(2.5)及PMx脱除效率的影响第99-101页
        4.3.2 除尘器类型对PM_(2.5)分级脱除效率的影响第101-119页
    4.4 燃煤锅炉除尘后PM_(2.5)形貌特征第119-122页
    4.5 燃煤锅炉除尘后PM_(2.5)的元素组成第122-126页
        4.5.1 除尘后PM_(2.5)中组成元素含量第122-123页
        4.5.2 除尘后PM_(2.5)中毒害性元素含量第123-126页
    4.6 燃煤锅炉除尘后PM_(2.5)中OC及EC的含量第126-127页
    4.7 本章小结第127-129页
第5章 湿法脱硫过程对PM_(2.5)排放特征的影响第129-150页
    5.1 燃煤锅炉WFGD后PM_(2.5)的浓度分布第129-134页
    5.2 燃煤锅炉WFGD后PM_(2.5)的浓度第134-142页
        5.2.1 WFGD后PM_(2.5)及PMx的浓度第134-136页
        5.2.2 WFGD后PM_(2.5)中PMx的含量第136-138页
        5.2.3 WFGD后PM_(2.5)的累积质量分布的研究第138-140页
        5.2.4 除尘器与WFGD对PM_(2.5)及PMx的联合净化效率第140-142页
    5.3 燃煤锅炉WFGD后PM_(2.5)的形貌特征第142-144页
    5.4 WFGD对燃煤锅炉PM_(2.5)的元素组成第144-148页
        5.4.1 WFGD后PM_(2.5)中组成元素含量第145-146页
        5.4.2 WFGD后PM_(2.5)中毒害性元素含量第146-148页
    5.5 燃煤锅炉WFGD后PM_(2.5)中OC及EC含量第148-149页
    5.6 本章小结第149-150页
第6章 燃煤锅炉PM_(2.5)的危害性评估第150-167页
    6.1 燃煤锅炉PM_(2.5)排放因子的研究方法第150-152页
    6.2 燃煤锅炉PM_(2.5)未控制排放因子第152-153页
    6.3 燃煤锅炉PM_(2.5)控制后排放因子第153-156页
    6.4 燃煤锅炉PM_(2.5)危害性综合评价第156-165页
        6.4.1 PM_(2.5)危害性相关的重要因素第157页
        6.4.2 PM_(2.5)危害性相关因素重要性的量化第157-160页
        6.4.3 PM_(2.5)危害性评价模型建立第160-162页
        6.4.4 PM_(2.5)危害性评价模型计算结果分析第162-165页
    6.5 本章小结第165-167页
第7章 燃煤锅炉PM_(2.5)排放总量的研究第167-182页
    7.1 燃煤锅炉按容量的分类及其排放因子第167-169页
    7.2 燃煤锅炉生产活动数据第169-170页
    7.3 燃煤锅炉PM_(2.5)排放总量的估算及分析第170-181页
    7.4 本章小结第181-182页
结论第182-185页
参考文献第185-198页
附录A 燃煤工业分析及元素分析第198-200页
附录B 燃煤锅炉PM_(2.5)排放因子第200-204页
附录C 燃煤锅炉分类第204-205页
附录D 2014年我国燃煤锅炉活动水平数据列表第205-20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第208-210页
致谢第210-211页
个人简历第211页

论文共2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改善气膜冷却流动特性的大涡模拟研究
下一篇:白藜芦醇对氧化应激诱导下髓核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