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贵金属纳米结构的性质和应用 | 第11-14页 |
1.2 贵金属纳米结构制备方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7-1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激光倏逝驻波特性研究 | 第19-34页 |
2.1 激光倏逝驻波偏振态特性研究 | 第19-25页 |
2.1.1 激光倏逝波波的形成及特性 | 第19-22页 |
2.1.2 倏逝驻波的偏振特性研究 | 第22-25页 |
2.2 倏逝驻波场对银纳米颗粒的作用 | 第25-27页 |
2.2.1 倏逝驻波场中的光场力 | 第25-27页 |
2.2.2 偶极力相互作用力 | 第27页 |
2.3 一维倏逝驻波场中的电场分布及光场力分布 | 第27-30页 |
2.3.1 一维倏逝驻波场电场分布的计算与仿真 | 第27-29页 |
2.3.2 一维倏逝驻波场光场力分布的计算与仿真 | 第29-30页 |
2.4 二维维倏逝驻波光场力的计算与仿真 | 第30-32页 |
2.4.1 二维倏逝驻波场电场分布的计算与仿真 | 第30-31页 |
2.4.2 二维倏逝驻波场光场力分布的计算与仿真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银纳米颗粒阵列结构的激光倏逝驻波定向沉积 | 第34-53页 |
3.1 银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34-36页 |
3.2 一维倏逝驻波光路设计与搭建 | 第36-40页 |
3.2.1 一维TE倏逝驻波光路的设计与搭建 | 第37-38页 |
3.2.2 一维TM倏逝驻波光路设计与搭建 | 第38-40页 |
3.3 一维银纳米阵列结构的制备实验 | 第40-41页 |
3.3.1 银纳米阵列结构的基本实验步骤 | 第40页 |
3.3.2 实验过程中对透射光强的测试 | 第40-41页 |
3.4 对银纳米结构的表征与分析 | 第41-47页 |
3.4.1 一维TE倏逝驻波场中制备的银纳米结构的表征 | 第41-43页 |
3.4.2 一维TM倏逝驻波场中制备的银纳米结构的表征 | 第43页 |
3.4.3 对一维TE、TM倏逝驻波场沉积结果不同的分析 | 第43-47页 |
3.5 银纳米结构的影响的因素 | 第47-49页 |
3.5.1 激光功率密度的变化对银纳米线阵列结构的影响 | 第47-48页 |
3.5.2 激光入射角度变化对银纳米线阵列结构的影响 | 第48-49页 |
3.6 棱台旋转 90°二次沉积实验 | 第49-5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二维银纳米结构阵列的制备及相关实验 | 第53-60页 |
4.1 形成二维倏逝驻波场光路的设计与搭建 | 第53-54页 |
4.2 制备二维银纳米阵列结构 | 第54-55页 |
4.3 银纳米颗粒在二维倏逝驻波场中极化 | 第55-56页 |
4.4 银纳米结构阵列的退火实验及结果表征 | 第56-57页 |
4.4.1 银纳米线阵列结构的退火 | 第56-57页 |
4.4.2 银纳米周期点阵结构的退火 | 第57页 |
4.5 对不同的银纳米阵列结构的反射光谱测试 | 第57-5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5.1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60-61页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