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多级孔分子筛 | 第9-13页 |
1.1.1 多级孔分子筛的分类 | 第9页 |
1.1.2 多级孔分子筛的合成方法 | 第9-11页 |
1.1.3 多级孔分子筛的应用 | 第11-13页 |
1.2 金属掺杂多级孔二氧化硅基材料 | 第13-18页 |
1.2.1 金属掺杂多级孔二氧化硅基材料的发展 | 第14-16页 |
1.2.2 金属掺杂多级孔二氧化硅基材料的催化应用 | 第16-18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其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0-26页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20-21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0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2.2 样品的表征和测试 | 第21-24页 |
2.2.1 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 | 第22页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2页 |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2页 |
2.2.4 氮气吸脱附测试 | 第22页 |
2.2.5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 第22-23页 |
2.2.6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 第23页 |
2.2.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 | 第23页 |
2.2.8 高效气相色谱分析仪(GC) | 第23-24页 |
2.2.9 气质联用仪(GC-MS) | 第2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2.3.1 硬模板法 | 第24页 |
2.3.2 催化剂性能评价方法 | 第24-26页 |
第3章 铁掺杂多级孔SiO_2球Fe-ZSM-5的制备及表征 | 第26-37页 |
3.1 引言 | 第26-27页 |
3.2 铁掺杂多级孔SiO_2球Fe-ZSM-5的一锅法合成 | 第27-29页 |
3.3 一锅法合成多级孔Fe-ZSM-5的表征 | 第29-34页 |
3.3.1 多级孔Fe-ZSM-5的XRD表征 | 第29-30页 |
3.3.2 多级孔Fe-ZSM-5的SEM表征 | 第30-31页 |
3.3.3 多级孔Fe-ZSM-5的TEM表征 | 第31-32页 |
3.3.4 多级孔Fe-ZSM-5的氮气吸附表征 | 第32-33页 |
3.3.5 多级孔Fe-ZSM-5的FT-IR表征 | 第33-34页 |
3.3.6 多级孔Fe-ZSM-5的UV-Vis表征 | 第34页 |
3.4 多级孔Fe-ZSM-5的形成机制 | 第34-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铁掺杂多级孔SiO_2球Fe-ZSM-5催化性能研究 | 第37-54页 |
4.1 引言 | 第37-38页 |
4.2 多级孔Fe-ZSM-5分子筛对苯酚羟基化氧化性能研究 | 第38-43页 |
4.2.1 实验过程 | 第38-39页 |
4.2.2 反应时间对苯酚转化率影响 | 第39-40页 |
4.2.3 反应温度对催化氧化进程的影响 | 第40页 |
4.2.4 铁含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4.2.5 催化剂的流失实验 | 第41页 |
4.2.6 催化剂的回收再利用 | 第41-42页 |
4.2.7 催化剂经回收再利用后表征结果 | 第42-43页 |
4.3 多级孔Fe-ZSM-5分子筛对亚甲基蓝降解性能研究 | 第43-50页 |
4.3.1 实验过程 | 第43-44页 |
4.3.2 不同对比样品的表征 | 第44-46页 |
4.3.3 亚甲基蓝吸附性能测试 | 第46-48页 |
4.3.4 催化剂的leaching实验研究 | 第48页 |
4.3.5 催化剂的重复利用性考察 | 第48-50页 |
4.4 多级孔Fe-ZSM-5分子筛对苯酚降解性能研究 | 第50-52页 |
4.4.1 实验过程 | 第50页 |
4.4.2 苯酚吸附降解性能测试 | 第50-51页 |
4.4.3 多级孔Fe-ZSM-5-30催化降解苯酚的实验机理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以及其他成果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