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1 国外主体课堂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主体课堂的研究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与过程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主体课堂的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2.1 概念的界定 | 第14页 |
2.1.1 主体的概念 | 第14页 |
2.1.2 主体课堂的概念 | 第14页 |
2.2 主体课堂模式制定的依据 | 第14-16页 |
2.2.1 马克思的主体性理论 | 第14-15页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5页 |
2.2.3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第15页 |
2.2.4 主体教学理论 | 第15-16页 |
第三章 主体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 第16-32页 |
3.1 主体课堂的课堂设计 | 第16-19页 |
3.1.1 教学准备 | 第16-17页 |
3.1.2 主体课堂的教学设计 | 第17-19页 |
3.1.3 主体课堂的教学原则 | 第19页 |
3.2 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19-20页 |
3.2.1 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 第19-20页 |
3.2.2 问卷调查的编制 | 第20页 |
3.3 生物主体课堂中关于学生的调查分析 | 第20-27页 |
3.3.1 问卷的设计和实施 | 第20页 |
3.3.2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第20-25页 |
3.3.3 调查问卷反映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第25-27页 |
3.4 生物主体课堂中关于教师的调查分析 | 第27-32页 |
3.4.1 问卷的设计和实施 | 第27页 |
3.4.2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第27-29页 |
3.4.3 调查问卷反映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第29-32页 |
第四章 主体课堂在生物学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 | 第32-46页 |
4.1 主体课堂有效性的概念 | 第32-33页 |
4.1.1 主体课堂有效性的内涵 | 第32页 |
4.1.2 主体课堂有效性的特征 | 第32-33页 |
4.2 主体课堂有效性的标准 | 第33页 |
4.3 保证主体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 第33-36页 |
4.3.1 保证主体课堂的动力 | 第33-34页 |
4.3.2 保证主体课堂有效性的方法 | 第34-35页 |
4.3.3 学生有效学习方法 | 第35-36页 |
4.4 主体课堂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 第36-46页 |
4.4.1 教学实验过程 | 第36-42页 |
4.4.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4.4.3 主体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 第43页 |
4.4.4 学生学习素养的提升 | 第43-46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46-48页 |
5.1 结论 | 第46-47页 |
5.1.1 主体课堂提高了学习效率 | 第46页 |
5.1.2 主体课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增加 | 第46页 |
5.1.3 主体课堂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 第46页 |
5.1.4 主体课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 第46-47页 |
5.2 思考与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64页 |
附录A 主体课堂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调查问卷(学生版) | 第50-54页 |
附录B 主体课堂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调查问卷(教师版) | 第54-56页 |
附录C 主体课堂精品课评价量表 | 第56-58页 |
附录D 学习指导书案例 | 第58-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