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7-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7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7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7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7-8页 |
1.4 研究的内容与假设 | 第8-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8页 |
1.4.2 研究假设 | 第8-9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2.1 五年制高职生 | 第9页 |
2.2 心理韧性的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2.2.1 心理韧性的概念 | 第9-10页 |
2.3 心理韧性的研究范式和模型 | 第10-12页 |
2.3.1 心理韧性的研究范式 | 第10页 |
2.3.2 心理韧性的模型 | 第10-12页 |
2.4 心理韧性的测量方法 | 第12-13页 |
2.5 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韧性中运用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2.5.1 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 | 第13页 |
2.5.2 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韧性中的运用 | 第13-15页 |
第三章 研究一:五年制高职生心理韧性现状调查研究 | 第15-24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3.1.1 被试 | 第15页 |
3.1.2 研究工具 | 第15页 |
3.1.3 研究过程 | 第15-16页 |
3.1.4 数据处理 | 第16页 |
3.2 五年制高职生心理韧性现状调查研究结果 | 第16-20页 |
3.2.1 五年制高职生心理韧性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16页 |
3.2.2 五年制高职生心理韧性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 第16-20页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0-22页 |
3.3.1 五年制高职生心理韧性总水平的讨论与分析 | 第20-21页 |
3.3.2 五年制高职生心理韧性在各个维度上的差异讨论 | 第21-22页 |
3.4 结论 | 第22-24页 |
第四章 研究二:五年制高职生心理韧性的团体辅导研究 | 第24-32页 |
4.1 研究设计 | 第24-26页 |
4.1.1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理论依据 | 第24页 |
4.1.2 心理韧性干预维度的筛选 | 第24-26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4.2.1 研究对象 | 第26页 |
4.2.2 干预设计 | 第26-27页 |
4.3 五年制高职生《做生活中的QQ糖》心理韧性团体辅导方案 | 第27-28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 第32-35页 |
5.1 在实验干预前、后的测量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 第32-33页 |
5.2 影响研究效果的可能因素分析 | 第33-35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35-36页 |
6.1 总结论 | 第35页 |
6.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2页 |
附录 | 第42-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