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流动摊点治理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9-11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5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第四节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五节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 | 第19-24页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第19-22页 |
一、摊贩 | 第19-20页 |
二、流动摊点 | 第20-21页 |
三、城市管理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一、外部效应理论 | 第22-23页 |
二、治理理论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晋江市流动摊点治理现状与困境 | 第24-41页 |
第一节 晋江市流动摊点现状 | 第24-29页 |
一、人员构成 | 第24-26页 |
二、分布区域 | 第26页 |
三、经营方式 | 第26-27页 |
四、社会影响 | 第27-29页 |
第二节 晋江市流动摊点治理的主要做法 | 第29-34页 |
一、治理理念的创新化 | 第30-31页 |
二、治理模式的规范化 | 第31-32页 |
三、治理内容的精细化 | 第32-34页 |
第三节 晋江市流动摊点治理困境 | 第34-37页 |
一、生存权与公共秩序的矛盾 | 第34-35页 |
二、经营成本与执法成本的矛盾 | 第35-36页 |
三、堵和疏的矛盾 | 第36页 |
四、市民消费需求和市民投诉治理的矛盾 | 第36-37页 |
五、强化执法的治理需求与执法手段软化的矛盾 | 第37页 |
第四节 晋江市流动摊点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37-41页 |
一、执法利益的对抗 | 第37-38页 |
二、执法理念的偏差 | 第38-39页 |
三、执法手段的失当 | 第39页 |
四、执法监督的缺失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我国部分城市流动摊点治理经验借鉴 | 第41-46页 |
第一节 昆山流动摊点治理经验 | 第41-42页 |
一、经验介绍 | 第41-42页 |
二、借鉴启示 | 第42页 |
第二节 台北流动摊点治理经验 | 第42-43页 |
一、经验介绍 | 第42-43页 |
二、借鉴启示 | 第43页 |
第三节 其他部分城市流动摊点治理经验 | 第43-46页 |
一、经验介绍 | 第43-45页 |
二、借鉴启示 | 第45-46页 |
第五章 晋江市流动摊点治理优化建议 | 第46-55页 |
第一节 推进城市管理方式由管理到服务的转型升级 | 第46-48页 |
一、制定和完善法律制度 | 第46-47页 |
二、提升精细化管理执法理念 | 第47-48页 |
三、明确行政执法主体的性质 | 第48页 |
第二节 规范流动摊点经营管理 | 第48-49页 |
一、明确原则要求 | 第48-49页 |
二、实施登记审核 | 第49页 |
三、严格规范经营 | 第49页 |
第三节 加强城管队伍建设 | 第49-51页 |
一、优化城管行政执法机构 | 第49-50页 |
二、提高执法队伍综合素质 | 第50页 |
三、健全执法人员准入制度和培训体系 | 第50-51页 |
第四节 实现先进技术手段和精细化作业结合 | 第51-52页 |
一、管理手段现代化 | 第51页 |
二、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升级 | 第51-52页 |
三、问题处置精细化和人性化 | 第52页 |
第五节 推行公众参与的“阳光执法”模式 | 第52-55页 |
一、民意表达机制建设 | 第52-53页 |
二、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互动合作机制 | 第53页 |
三、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双向协调机制 | 第53-55页 |
结束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