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页
绪论第11-18页
    一、选题的缘由第11页
    二、选题的意义第11-12页
        (一)理论意义第11-12页
        (二)现实意义第12页
    三、研究现状第12-16页
        (一)国内研究现状第12-15页
        (二)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6页
        (一)研究思路第16页
        (二)研究方法第16页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第16-18页
        (一)研究的重点第16-17页
        (二)研究的难点第17页
        (三)研究的创新点第17-18页
第一章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第18-25页
    一、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形成的经济背景第18-20页
        (一)商品经济的萌芽及其初步发展第18-19页
        (二)土地兼并加剧阻滞经济发展第19-20页
    二、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形成的政治环境第20-21页
        (一)昏聩动荡的政局引发社会不安第20-21页
        (二)内忧外患的危机动摇统治根基第21页
    三、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形成的文化渊源第21-23页
        (一)先秦思想家的知行观第22页
        (二)理学家对知行关系的思考第22-23页
    四、王阳明个人独特的生存境遇第23-25页
第二章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主要内容第25-32页
    一、立言宗旨为缘由第25-27页
        (一)立言之动机第25-26页
        (二)立言的内容第26-27页
    二、知行本体为基础第27-28页
        (一)知、行概念的界定第27-28页
        (二)知行本体的具体内容第28页
    三、知行相即为核心第28-30页
        (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第29页
        (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第29-30页
        (三)知之真切笃实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即是知第30页
    四、知行并进为功夫第30-32页
        (一)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第30-31页
        (二)未有学而不行者,不行不可以为学第31-32页
第三章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实践模式第32-42页
    一、立志为首:践履道德的育人理念第32-34页
        (一)践履道德的内涵第32-33页
        (二)以践履道德为核心理念第33-34页
    二、行动指向:致良知的实践目标第34-35页
        (一)致良知的具体表达第34-35页
        (二)以致良知为目标追求第35页
    三、因材施教: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第35-37页
        (一)随人分限所及的要旨第36页
        (二)以随人分限所及为基本原则第36-37页
    四、必有事焉:事上磨练的实践功夫第37-39页
        (一)动静合一的修养方法第37-38页
        (二)以事上磨练为重要手段第38-39页
    五、反求诸己:学贵自得的评价标准第39-42页
        (一)学贵自得的自我体悟第39-40页
        (二)以学贵自得为衡量标准第40-42页
第四章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第42-52页
    一、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历史影响第42-45页
        (一)对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批评第43页
        (二)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历史影响第43-45页
    二、“知行合一”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第45-52页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知行合一”的成才理念第45-47页
        (二)凸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第47-48页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第48-49页
        (四)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价办法第49-50页
        (五)注重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育人环境第50-52页
结语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第57-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微公益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下一篇:当代大学生综艺节目消费中的价值观引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