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前言 | 第9-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小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 | 第9页 |
2.小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 | 第9-10页 |
3.小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第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研究意义 | 第13页 |
2.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四)研究理论依据 | 第14-15页 |
1.儒家的“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 | 第14页 |
2.道家的“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 | 第14-15页 |
3.佛家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思想 | 第15页 |
4.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思想 | 第15页 |
5.“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理论 | 第15页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1. 生态意识 | 第15-16页 |
2. 环境教育 | 第16-17页 |
一、海岛农村小学生生态意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17-24页 |
(一)东海岛的生态现状 | 第17页 |
(二)海岛农村小学生生态意识的现状 | 第17-22页 |
1.海岛农村小学生生态意识的知晓度低 | 第18-20页 |
(1)生态常识水平低 | 第18页 |
(2)生态责任感不明晰 | 第18-19页 |
(3)本土生态资源知识缺乏 | 第19-20页 |
2.海岛农村小学生生态意识的认同度高 | 第20-21页 |
(1)环境保护的必要性认同度高 | 第20页 |
(2)生态美感较高 | 第20-21页 |
3.海岛农村小学生生态意识的践行度不够 | 第21-22页 |
(1)生态行为自觉性不高 | 第21页 |
(2)生态行为自制力不强 | 第21-22页 |
(3)参与生态保护实践活动积极性不高 | 第22页 |
(三)海岛农村小学生生态意识现状原因分析 | 第22-24页 |
1.家长生态文明素养缺失,家庭生态教育缺位 | 第22页 |
2.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不高 | 第22-23页 |
3.农村环境教育宣传工作力度不够 | 第23-24页 |
二、海岛农村小学生生态意识培养 | 第24-36页 |
(一)海岛农村小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的内容 | 第24-26页 |
1.生态忧患意识 | 第24页 |
2.生态科学意识 | 第24-25页 |
3.生态价值意识 | 第25页 |
4.生态审美意识 | 第25页 |
5.生态责任意识 | 第25页 |
6.生态道德意识 | 第25-26页 |
(二)海岛农村小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的路径 | 第26-36页 |
1.构建学校生态意识教育体系 | 第27-33页 |
(1)生态校园的建设 | 第27页 |
(2)校本课程的开发 | 第27-28页 |
(3)生态课堂的构建 | 第28-30页 |
(4)生态德育体系的构建 | 第30-32页 |
(5)加强师资建设 | 第32-33页 |
2.与校外力量协同,强化生态教育实践环节 | 第33-36页 |
(1)学校与社区及环保部门协同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 第33-34页 |
(2)强化家校合作,注重家庭对小学生生态意识的启蒙作用 | 第34-36页 |
三、研究小结 | 第36-39页 |
(一)实践成效 | 第36-37页 |
1.学生的生态及环保意识逐步增强 | 第36页 |
2.学生的生态保护行为习惯初步形成 | 第36-37页 |
3.学生的生态和环保知识水平及能力有所提高 | 第37页 |
(二)实践反思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注释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 湛江市东海岛小学生生态意识现状调查问卷 | 第44-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