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分子间相互作用 | 第10-11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1-16页 |
1.2.1 氢键 | 第11-13页 |
1.2.2 磷键 | 第13-14页 |
1.2.3 Tetrelbond | 第14-16页 |
1.3 论文选题意义及内容 | 第16-18页 |
2 计算方法 | 第18-20页 |
3 取代和协同对氢键的影响 | 第20-36页 |
3.1 前言 | 第20-21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21-34页 |
3.2.1 取代效应 | 第21-33页 |
3.2.2 协同性 | 第33-34页 |
3.3 小结 | 第34-36页 |
4 质子化对磷键的影响 | 第36-60页 |
4.1 前言 | 第36-37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37-58页 |
4.2.1 磷键二聚体 | 第37-47页 |
4.2.2 质子化对磷键的影响 | 第47-50页 |
4.2.3 磷键与氢键的竞争 | 第50-52页 |
4.2.4 磷键与氢键的协同 | 第52-58页 |
4.3 小结 | 第58-60页 |
5 分子内Si...Otetrelbond | 第60-80页 |
5.1 前言 | 第60-63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3-78页 |
5.2.1 分子内Si...Otetrelbond的表征 | 第63-68页 |
5.2.2 取代效应 | 第68-71页 |
5.2.3 分子内Si...Otetrelbond的相互作用能 | 第71-76页 |
5.2.4 分子内tetrelbond与分子间氢键的协同作用 | 第76-78页 |
5.3 小结 | 第78-80页 |
6 π-tetrelbond对氢键和质子转移的影响 | 第80-98页 |
6.1 前言 | 第80-82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82-96页 |
6.2.1 共面tetrel-bond复合物 | 第82-87页 |
6.2.2 π-π平行构型 | 第87-91页 |
6.2.3 酮式MDA分子的二体构型 | 第91-92页 |
6.2.4 取代基对分子内氢键的影响 | 第92-95页 |
6.2.5 CSD搜索 | 第95-96页 |
6.3 小结 | 第96-98页 |
7 甘氨酸分子内质子转移的调控 | 第98-108页 |
7.1 前言 | 第98-99页 |
7.2 结果与讨论 | 第99-107页 |
7.2.1 与F_2TO形成的π-tetrelbond | 第99-102页 |
7.2.2 甘氨酸分子内质子转移 | 第102-107页 |
7.2.2.1 协同效应:tetrelbond和氢键 | 第102-104页 |
7.2.2.2 溶剂化 | 第104-107页 |
7.2.2.3 离子化 | 第107页 |
7.3 小结 | 第107-108页 |
8 结论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32页 |
致谢 | 第132-134页 |
作者简介 | 第134-13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6-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