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页 |
1.3 研究设计 | 第15-1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4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2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1 核心概念 | 第18页 |
2.1.1 普惠性 | 第18页 |
2.1.2 普惠性幼儿园 | 第18页 |
2.1.3 制约 | 第18页 |
2.2 理论基础:制约理论 | 第18-21页 |
2.2.1 制约理论的核心内容 | 第18-19页 |
2.2.2 制约理论的基本假设 | 第19-20页 |
2.2.3 制约理论在本文中的适用性分析 | 第20-21页 |
3 贵阳市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现状调查 | 第21-34页 |
3.1 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的政策目标 | 第21页 |
3.2 普惠性幼儿园的准入与退出机制 | 第21-22页 |
3.2.1 准入机制 | 第21-22页 |
3.2.2 退出机制 | 第22页 |
3.3 普惠性幼儿园的发展现状 | 第22-34页 |
3.3.1 普惠性幼儿园认定情况 | 第22-24页 |
3.3.2 办园规模和基础设施情况 | 第24-25页 |
3.3.3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情况 | 第25-28页 |
3.3.4 收费标准和经费补助情况 | 第28-29页 |
3.3.5 师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情况 | 第29-32页 |
3.3.6 监督管理情况 | 第32-34页 |
4 贵阳市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的“不良效应” | 第34-52页 |
4.1 办园条件方面的“不良效应” | 第34-38页 |
4.1.1 用房配置不达标 | 第34-35页 |
4.1.2 班级规模超额 | 第35-36页 |
4.1.3 设施设备不齐全、不充足 | 第36-37页 |
4.1.4 经费筹措不足,收费违反规定 | 第37-38页 |
4.2 保教队伍方面的“不良效应” | 第38-41页 |
4.2.1 教师、教辅人员资质不够 | 第38页 |
4.2.2 人员编制欠缺 | 第38-39页 |
4.2.3 教职工流动性大 | 第39-41页 |
4.3 保教质量方面的“不良效应” | 第41-44页 |
4.3.1 教学过程中“小学化”倾向严重 | 第41-42页 |
4.3.2 教师培训内容片面,培训力度不够 | 第42-44页 |
4.4 园所管理方面的“不良效应” | 第44-48页 |
4.4.1 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 | 第45-48页 |
4.4.2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外部管理不完善 | 第48页 |
4.5 家长与社区方面的“不良效应” | 第48-52页 |
4.5.1 “家园合作”情况不理想 | 第48-50页 |
4.5.2 园所与社区之间的合作情况不理想 | 第50-52页 |
5 贵阳市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的制约理论分析 | 第52-64页 |
5.1 “不良效应”的因果关系及疑云图的逻辑结构 | 第52-57页 |
5.1.1 “不良效应”的因果关系分析 | 第52-54页 |
5.1.2 疑云图的逻辑精髓 | 第54-57页 |
5.2 普惠性幼儿园发展中的制约分析 | 第57-64页 |
5.2.1 物理制约:“营利性倾向”和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的对立 | 第58-59页 |
5.2.2 市场制约:普惠性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的生源竞争优势相差悬殊 | 第59-61页 |
5.2.3 方针制约:政府对普惠性幼儿园的定位和管理不能从根本上促进其发展 | 第61-64页 |
6 贵阳市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64-67页 |
6.1 提高普惠性幼儿园的定位标准,严格把控准入机制 | 第64页 |
6.2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切实完善扶持和资助体系 | 第64-65页 |
6.3 提高政府统筹力度,优化政策指导方针 | 第65页 |
6.4 准确把握公平和公正的关系,改善学前教育资源分配中的“马太效应” | 第65-66页 |
6.5 大力宣传普惠性幼儿园存在的必要性,提高社会认可度 | 第66-67页 |
结束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录A | 第73-75页 |
附录B | 第75-77页 |
附录C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