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 | 第10页 |
1.2 纳米材料的种类 | 第10-15页 |
1.2.1 金纳米材料 | 第10-12页 |
1.2.2 银纳米材料 | 第12-13页 |
1.2.3 荧光纳米材料 | 第13-15页 |
1.3 核-卫星状三维纳米结构的构建 | 第15-16页 |
1.4 核-卫星状三维纳米结构的性质 | 第16-19页 |
1.4.1 结构及光谱可调性 | 第16-18页 |
1.4.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 第18-19页 |
1.5 核-卫星状三维纳米结构的应用 | 第19-20页 |
1.5.1 生物传感检测 | 第19页 |
1.5.2 生物成像及治疗 | 第19-20页 |
1.6 二维纳米粒子单层膜的制备 | 第20-21页 |
1.7 二维纳米粒子单层膜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 第21页 |
1.8 本论文选题及设计思路 | 第21-22页 |
1.9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金核-银纳米粒子卫星结构的手性研究及用于赭曲霉毒素A超灵敏检测 | 第23-33页 |
2.1 前言 | 第23页 |
2.2 材料与设备 | 第23-24页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3-24页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2.3.1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24页 |
2.3.2 银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24页 |
2.3.3 制备单链核酸(ssDNA)修饰的金纳米粒子 | 第24-25页 |
2.3.4 制备单链核酸(ssDNA)修饰的银纳米粒子 | 第25页 |
2.3.5 金核-银纳米粒子卫星结构的组装及检测 | 第25-26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6-32页 |
2.4.1 实验原理 | 第26页 |
2.4.2 检测探针的表征 | 第26-28页 |
2.4.3 检测OTA的灵敏性与选择性 | 第28-32页 |
2.4.4 实际样品中OTA的检测 | 第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金核-上转换纳米粒子卫星结构的构建及凝血酶(TB)检测 | 第33-41页 |
3.1 前言 | 第33页 |
3.2 材料与设备 | 第33-34页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3-34页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4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3.3.1 制备单链核酸(ssDNA)修饰的金纳米粒子 | 第34页 |
3.3.2 制备单链核酸(ssDNA)修饰的上转换纳米粒子 | 第34-35页 |
3.3.3 金核-上转换纳米粒子卫星结构的组装 | 第35页 |
3.3.4 血清中的凝血酶添加回收实验 | 第35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5-40页 |
3.4.1 实验原理 | 第35-36页 |
3.4.2 检测探针的表征 | 第36-37页 |
3.4.3 检测凝血酶(TB)的灵敏性与选择性 | 第37-40页 |
3.4.4 实际样品中凝血酶(TB)的检测 | 第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金核-量子点卫星结构的构建及细胞内miRNA检测 | 第41-65页 |
4.1 前言 | 第41-42页 |
4.2 材料与设备 | 第42-44页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2-43页 |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3-44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4-46页 |
4.3.1 制备单链核酸(ssDNA)修饰的金纳米粒子 | 第44页 |
4.3.2 制备单链核酸(ssDNA)修饰的量子点 | 第44页 |
4.3.3 金核-量子点卫星结构的组装 | 第44页 |
4.3.4 金核-量子点卫星结构的细胞毒性测定 | 第44-45页 |
4.3.5 金核-量子点卫星结构的细胞吞噬及生物切片 | 第45页 |
4.3.6 MiR-21的细胞转染及qRT-PCR | 第45-46页 |
4.3.7 基于MiR-21的活体肿瘤成像 | 第46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6-64页 |
4.4.1 实验原理 | 第46-47页 |
4.4.2 金核-量子点卫星结构的组装及表征 | 第47-50页 |
4.4.3 MiR-21的胞外检测 | 第50-53页 |
4.4.4 MiR-21的胞内检测 | 第53-63页 |
4.4.5 基于MiR-21的活体肿瘤成像 | 第63-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手性金纳米粒子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研究 | 第65-80页 |
5.1 前言 | 第65-66页 |
5.2 材料与设备 | 第66页 |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66页 |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66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66-68页 |
5.3.1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及手性分子修饰 | 第66-67页 |
5.3.2 手性金纳米粒子薄膜的制备 | 第67页 |
5.3.3 PDMS的制备及手性分子的修饰 | 第67-68页 |
5.3.4 PDMS表层喷金及手性分子的修饰 | 第68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68-78页 |
5.4.1 实验原理 | 第68-69页 |
5.4.2 金纳米粒子薄膜的制备及表征 | 第69-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六章 手性金纳米粒子薄膜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 第80-122页 |
6.1 前言 | 第80-81页 |
6.2 材料与设备 | 第81-82页 |
6.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81-82页 |
6.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82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82-85页 |
6.3.1 细胞培养及细胞活性测定 | 第82-83页 |
6.3.2 纤维连接蛋白的吸附及测定 | 第83页 |
6.3.3 维甲酸(RA)诱导细胞分化 | 第83页 |
6.3.4 蛋白印迹 | 第83-84页 |
6.3.5 免疫荧光染色 | 第84-85页 |
6.3.6 细胞死活荧光染色 | 第85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85-121页 |
6.4.1 实验原理 | 第85-86页 |
6.4.2 神经细胞在手性金纳米粒子薄膜上的吸附与增殖 | 第86-94页 |
6.4.3 神经细胞在手性金纳米粒子薄膜上的分化 | 第94-104页 |
6.4.4 圆偏振光对细胞的光照致脱落效应 | 第104-12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论文主要结论 | 第122-123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40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利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