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缩略词 | 第9-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1页 |
1.1 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 | 第11-16页 |
1.1.1 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原理 | 第11-12页 |
1.1.2 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在植物上的应用 | 第12-13页 |
1.1.3 基因组编辑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13页 |
1.1.4 多靶点基因组编辑 | 第13-14页 |
1.1.5 基因组编辑脱靶问题 | 第14页 |
1.1.6 片段定点插入 | 第14-15页 |
1.1.7 单碱基编辑 | 第15页 |
1.1.8 新CRISPR/Cas系统 | 第15页 |
1.1.9 不含转基因成分的基因组编辑植物 | 第15-16页 |
1.2 草莓果实发育与成熟机理 | 第16-17页 |
1.2.1 草莓的经济价值和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2.2 草莓果实瞬时遗传转化体系 | 第16页 |
1.2.3 草莓果实发育与成熟 | 第16-17页 |
1.3 植物MAPK家族 | 第17-18页 |
1.4 植物中蔗糖信号转导 | 第18-21页 |
第二章 草莓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体系建立 | 第21-5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2.1.1 载体构建 | 第21页 |
2.1.2 草毒果实瞬时转化 | 第21-22页 |
2.1.3 二倍体草莓稳定遗传转化 | 第22页 |
2.1.4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 | 第22-23页 |
2.1.5 基因编辑测序检测 | 第23页 |
2.1.6 基因编辑T7E1检测 | 第23页 |
2.1.7 基因编辑RE/PCR检测 | 第23页 |
2.1.8 脱靶检测 | 第23-24页 |
2.1.9 草莓果实和植株总RNA提取 | 第24页 |
2.1.10 总mRNA反转录为cDNA | 第24页 |
2.1.11 Real-Time qPCR实验 | 第24-2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5-48页 |
2.2.1 草莓果实瞬时转化体系验证 | 第25页 |
2.2.2 草莓果实瞬时转化体系中基因组编辑载体构建 | 第25-26页 |
2.2.3 草莓果实瞬时转化体系中基因组编辑表型 | 第26-27页 |
2.2.4 草莓果实瞬时转化体系中基因组编辑PCR-RE和测序检测 | 第27-31页 |
2.2.5 草莓果实瞬时转化体系中基因组编辑T7E1检测 | 第31-32页 |
2.2.6 稳定遗传转化体系单靶点基因组编辑载体构建及载体检测 | 第32-34页 |
2.2.7 单靶点基因组编辑草莓植株表型 | 第34-35页 |
2.2.8 稳定遗传转化体系单靶点基因组编辑检测 | 第35-37页 |
2.2.9 稳定转基因体系单靶点基因组编辑效率 | 第37-38页 |
2.2.10 编辑类型及偏好性 | 第38页 |
2.2.11 脱靶检测 | 第38-39页 |
2.2.12 稳定遗传转化体系多靶点基因组编辑载体构建 | 第39-40页 |
2.2.13 稳定转基因体系多靶点基因编辑鉴定 | 第40-42页 |
2.2.14 稳定转基因体系多靶点基因组编辑效率 | 第42-43页 |
2.2.15 靶点间编辑效率差异 | 第43页 |
2.2.16 单靶点与多靶点基因组编辑效率比较 | 第43-44页 |
2.2.17 基因编辑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45页 |
2.2.18 无性繁殖 | 第45-46页 |
2.2.19 无转基因成分植株鉴定 | 第46-48页 |
2.3 讨论 | 第48-50页 |
第三章 FaMAPK12基因功能分析 | 第50-6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3.1.2 实验试剂 | 第50页 |
3.1.3 基因克隆 | 第50-52页 |
3.1.4 蔗糖处理实验 | 第52页 |
3.1.5 草莓果实总RNA提取 | 第52页 |
3.1.6 RNA反转录成cDNA | 第52页 |
3.1.7 Real-Time qPCR实验方法 | 第52页 |
3.1.8 草莓果实瞬时转化方法 | 第52-53页 |
3.1.9 酵母双杂交 | 第53页 |
3.1.10 BiFC实验方法 | 第5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3-63页 |
3.2.1 FaMAPKs家族成员对蔗糖处理的响应 | 第53-54页 |
3.2.2 FaMAPK12响应蔗糖刺激具有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 | 第54-56页 |
3.2.3 操纵FaMAPK12表达可以调控草莓果实着色 | 第56-57页 |
3.2.4 成熟相关基因变化 | 第57-58页 |
3.2.5 FaMAPK12与FaMYB10之间的物理互作 | 第58-60页 |
3.2.6 体内信号链 | 第60-61页 |
3.2.7 FaMAPK12上游信号成员 | 第61-63页 |
3.3 讨论 | 第63-64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录 | 第76-95页 |
个人简历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