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缩略词表 | 第8-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6页 |
1.1 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1.2 成花转变过程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3 LFY基因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4 TFL1基因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6-21页 |
2.1 植物材料 | 第16页 |
2.2 菌株及载体 | 第16页 |
2.3 酶及生化试剂 | 第16-17页 |
2.4 试验方法 | 第17-21页 |
2.4.1 图位克隆黄瓜de位点 | 第17页 |
2.4.2 基因克隆和结构分析 | 第17页 |
2.4.3 蛋白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 | 第17-18页 |
2.4.4 葫芦科物种TFL1同源基因顺式调节区域分析 | 第18页 |
2.4.5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18页 |
2.4.6 亚细胞定位 | 第18页 |
2.4.7 RNA原位杂交 | 第18-19页 |
2.4.8 过表达载体构建和拟南芥遗传转化 | 第19页 |
2.4.9 干扰载体构建和黄瓜遗传转化 | 第19页 |
2.4.10 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 第19页 |
2.4.11 酵母双杂交(Y2H)试验 | 第19-20页 |
2.4.12 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试验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1-39页 |
3.1 黄瓜CsLFY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第21-29页 |
3.1.1 黄瓜CsLFY基因结构及进化分析 | 第21-22页 |
3.1.2 黄瓜CsLFY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22-24页 |
3.1.3 异位表达黄瓜CsLFY基因能够恢复拟南芥lfy-5突变体表型 | 第24-26页 |
3.1.4 黄瓜CsLFY-RNAi转基因株系顶点发育紊乱 | 第26-28页 |
3.1.5 黄瓜CsLFY与CsWUS和CsUFO存在互作 | 第28-29页 |
3.2 黄瓜CsTFL1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第29-39页 |
3.2.1 黄瓜CsTFL1基因的克隆 | 第29-30页 |
3.2.2 黄瓜CsTFL1基因进化及保守性分析 | 第30-32页 |
3.2.3 黄瓜CsTFL1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32-33页 |
3.2.4 异位表达黄瓜CsTFL1基因导致拟南芥开花延迟 | 第33-35页 |
3.2.5 CsTFL1基因下调导致黄瓜产生花打顶现象 | 第35-37页 |
3.2.6 黄瓜CsTFL1与拟南芥AtTFL1蛋白互作模式不同 | 第37-39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9-43页 |
4.1 黄瓜CsLFY基因维持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分子机制 | 第39-40页 |
4.1.1 不同作物中LFY基因的表达模式不同 | 第39页 |
4.1.2 黄瓜CsLFY基因在顶端分生组织维持过程中具有独特功能 | 第39-40页 |
4.2 黄瓜CsTFL1基因抑制花打顶现象形成的分子机制 | 第40-43页 |
4.2.1 氨基酸S71对于黄瓜CsTFL1基因功能的重要性 | 第40-41页 |
4.2.2 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能参与了黄瓜生长习性的调控 | 第41页 |
4.2.3 黄瓜CsTFL1和CsFT基因在调控生长习性方面具有相反的功能 | 第41-42页 |
4.2.4 研究黄瓜有限生长型产生机制将便于控制株型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1页 |
附录 | 第51-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历 | 第58-59页 |